方凳,属于中国宋元以后家具椅凳类。凳本称为杌凳。“杌”字的本义是“树无枝也”,故杌凳被用作无靠背坐具的名称。“杌凳”二字连用,在北方语言中广泛存在。床凳之凳,晋已有此器。――宋?吴曾《能改斋漫录》
凳子对汉族人来说是“舶来品”。东汉末年,西北民族进入中原,一种名叫“方凳”的高型坐具随之流入。
中国古代起居方式,在南北朝前,仍是席地而坐。至南北朝,尤其是北魏佛教的兴起,西方垂足而坐的生活方式逐渐传入中原,因此,愈来愈多的高坐具出现了。至唐,绘画中的宫廷仕女们,便经常坐在精心雕刻和装饰的凳子上了。杌凳较之带靠背椅更为轻便,可见凳类坐具是我国古代能工巧匠在民族融合的基础上,通过总结生活经验而设计改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