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犯了错误时,父母应该心平气和地进行教育,告诉他错在哪儿,以后遇到类似的事情该怎么办,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对孩子进行简单的斥责和打骂。体罚只会让孩子口服心不服,头脑里只留下痛苦的体验,甚至对父母产生怨恨和恐惧感。应该说,教育孩子可以批评,但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在教育孩子时,批评比表扬还要高深,因为批评一定要讲究方法,这是一门艺术,你用得好它比表扬的效果还有用。”
父母批评孩子时,应用低于平时说话的声音。低而有力的声音,会更容易引起孩子的注意,也容易使孩子注意倾听你说的话。这种低声的“冷处理”,往往比大声斥责更有效。
孩子犯了错误,如果父母能心平气和地启发孩子,不直接批评他的错误,那么孩子就会很快明白父母的用意,愿意接受父母的批评和教育,这样做也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 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成功的父母是深知良言的妙用的。他们善于观察子女的心态处境,然后选择时机,有针对性地给予语言的抚慰、 温暖和鼓励,这样,孩子的 理想之花就会渐渐开放。反之,横挑鼻子竖挑眼,不加分析地乱指责,以长辈自居,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不容孩子分辩,这种教育方式有害无益。
父母的心理素质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性格,父母性情平和、做事民主,子女性格多表现为亲切、率直,有活动能力;父母过分严厉,子女的表现则往往是逃避、反抗或胆怯;父母处事忽冷忽热,反复无常,子女多表现为神经质、自以为是、缺乏责任心、没有耐心等。
如果孩子的基础较差,父母就不要一味地去鼓励孩子非要考班级前几名,因为当孩子觉得自己离这个目标太远时,他就会丧失自信心,产生自卑心理。 父母应根据实际情况来要求孩子。孩子一旦建立了自信心,就会削弱原来的自卑感。自卑感对孩子的危害取决于他们所感受的程度,感受太强,会使他们缺乏自信,放弃努力。在一定承受能力范围内的感受,便会变成一种刺激的动因,促使他们去尽力弥补自己的不足。
很多时候,孩子之所以不愿意听,就是因为我们管不住自己的嘴,不是说多了就是说错了,让孩子感到厌烦,对抗、逆反随之产生。面对孩子的不听话,我们又会给予还击,于是更加唠叨,甚至指责孩子,由此便形成恶性循环,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而我们与孩子的沟通也会越来越困难。
父母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带着消极的情绪教导孩子。其次,当自己有负面情绪时,暂且离开孩子,转移注意力去做其他的事,借此管住自己的嘴巴。当然,管住自己的嘴并不是什么话都不说。
培养孩子的立性,要培养孩子的立思考能力。没有立思考能力的孩子,就谈不上有立性,也谈不上领导力的高低。美籍华人科学家杨振宁提出:的学生并不在于一定要有的成绩,而在于有的思维方式。不善于周密地思考问题的孩子,没有资格去领导他人,终只会受他人的领导。如果孩子善于周密思考问题,则会站得更高,看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