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绿化指在公路两侧用地范围内种植树木、花草等的绿化工作。高速公路绿化应根据公路沿线的自然条件进行总体规划,在高速公路绿化建设项目整个生命周期里应综合运用各种工程措施, 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与污染,使公路主体和周围的环境充分协调,创造“车在画中行”的良好行车环境,实现高速公路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高速公路绿化包括中央分隔带、两侧绿化带、边坡防护、互通立交、附属区(内含服务区、生活区、停车区)等部分。其景观设计应遵守可持续发展原则和生态原则,结合公路周边自然环境,在体现经济性原则的基础上,确保绿化区域实现物种多样性,不仅满足应有的功能性,还要呈现良好的景观效果。由于高速公路绿化环境特殊,大大限制了绿化养护工作的频次,因此所选植物应以乡土品种为主,此类植物具备成本低,成活率高、抗逆性强,养护管理要求低等优点。
不同功能区,在植物配置形式、品种选择方面也有很大差异。
服务区是人们停留时间长的地段,因此对景观效果要求也高。该区域通常占地面积不大,设计时根据生活服务区划的性质、功能,应用传统的前庭后洗手法,形成大小不同的功能空间,使建筑物内外景观呼应,植物配置采用自然式栽植,充分体现生动活泼、多姿多彩的场景,创造一个优美的 生活空间。选用中槐、杜松、园柏、丁香、线 绣菊、月季、连翘、四季草花、草皮等植物。
高速公路生态绿化的原则
1.因地制宜,因路制宜,因段制宜
选择的植物品种不但要适应当地气候、土壤条件,还应具有耐寒、耐旱、耐高温、耐瘠薄、抗污染、病虫害少、管理粗放等特点。选择树种和草种应考虑适应性和抗逆性,提倡选用本土植物,少用或不用外来植物。为了提高绿地建植速度和群落稳定性,可采用混播和草、灌、乔相结合的技术。根据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气候和土壤差异,区别使用冷地型或暖地型植物。避免在大范围内种植单一植物或品种,以防病虫害沿线传播;还要注意植物相生相克、净化空气等特点,趋利避害。
2.人文风俗和经济适用性的统一
根据设计路段所在区域的人文状况设计绿化植物,要从两个极端考虑问题,当地人特别喜爱和特别讨厌的树种是设计的大忌,设计特别喜爱的绿化植物无疑增加了看管的难度,设计特别讨厌的树种会产生不必要的对抗气氛。这些都增加了不必要的绿化难度,影响绿化的成活率和保存率。
加强后期管护,质量把关
树木的养护管理在高速公路绿化建设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人们将栽植和管理的关系归纳为“三分栽植,七分管理”。即依据树木生长需要和某些特定的要求,及时采取施肥、灌水、中耕除草、修剪整形、病虫害防治和人为养护, 防止出现重栽轻管、只栽不管、栽得起养不起和栽后不会管的现象发生,绿化达不到预期效果,还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在植物生长过程中,要分工明确,在喷播的各个阶段,从材料准备、面积确定到喷播操作的每个工序都有专人负责,严把质量关。操作人员严格控制材料用量、加料顺序、搅拌时间和喷播均匀程度等,喷播面积及密度与计划一致,厚薄均一。
公路边坡防护大体上可分为两类,即工程防护和植物防护。工程防护多为钢筋、水泥组成的刚性防护;植物防护则为柔性防护,工程防护是植被防护的基础,两类防护形式是相互支持相互渗透的,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才能起到防护、美观的目的,而且能大幅降低工程造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