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的宫殿大量使用的是绿色琉璃,元朝王实甫的《西厢记》本里就有“梵王宫殿月轮高,碧琉璃瑞烟笼罩”的曲词。到了明清时代,对于建筑使用的琉璃色彩有了更严格的要求。天安门城楼大殿的屋顶上覆盖的是封建时代品级高的金黄色的琉璃瓦和琉璃构件。明、清两代生产琉璃瓦,无论数量或质量都超过以往,有黄色、青色、绿色、蓝色、黑色及白色等各种釉色。清代以后,琉璃瓦的色彩更多,又增加了桃红、孔雀蓝、葡萄紫等华丽的釉色。其中黄色琉璃瓦仅用于宫殿、陵寝和神圣的祠庙。
传统琉璃瓦用生铅釉以铅丹作助熔剂,主要着色剂是铁、铜、锰、钴等金属氧化物,属于pbo-SiO2二元系统,约在850℃—1000℃温度中烧成。生铅釉随色剂含量多少,直接影响釉色深浅变化,可获得层次丰富的色彩。
琉璃瓦、西式瓦除应具备良好的内在物理性能(抗折抗压、吸水率、耐急冷急热性能和耐冻性能)外,主要检验项目为外观质量。产品外观要求光滑整洁,釉色鲜亮。瓦件组装一起,釉色要基本一致。造型纹样规整清晰,产品允许尺寸公差±2mm,达到以上要求即为合格。如有图纸和实样,应严格按标准检验。琉璃瓦还有一些特殊检验方法:如板瓦,四块围拢应为圆筒,即呈360°。筒瓦两块拼合也应构成一圆筒。勾头、滴水马筒、板瓦粘接呈夹角应为135°±5°。
铺底瓦从檐口开坑,底瓦每块间隔约260mm宽,瓦底铺水泥砂浆,叠瓦釉面见光100-120mm,从檐口往脊顶方向排列。铺盖瓦从檐口两坑底瓦的顶部块先铺花边,并用铜丝挂牢钉在水泥中固定,花边的后部往脊顶方向铺贴盖瓦,每块间隔约100-120mm,底铺水泥砂浆。底瓦、盖瓦铺贴到脊顶时,垂直面用盾瓦收口。
琉璃瓦主要成分是粘土,粘性非常强,琉璃瓦制作工序:经过练泥,制坯,再涂釉,经过十几道工序,然后再高温烧制而成。具有强度高、平整度好,吸水率低、抗折、抗冻、耐酸、耐碱、褪色等显著特点。广泛适用于厂房,住宅、宾馆、别墅等工业和民用建筑。釉料有多种颜色,色泽明快,颜色有黄、绿、蓝、紫、黑、白、红等等。
古建筑多半采用五颜六色的琉璃瓦,它的烧制工艺与普通瓦不一样,是一种彩色釉质异形瓦。上面有一层釉质,细腻光亮,屋檐的琉璃瓦为彩釉圆筒形。如果去寻幽探古,老建筑上特别是寺庙还可见其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