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岭土矿物成分主要由高岭石、埃洛石、水云母、伊利石、蒙脱石以及石英、长石等矿物组成,质纯的高岭土呈洁白细腻、松软土状,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和耐火性等理化性质。高岭土用途十分广泛,主要用于造纸、陶瓷和耐火材料,其次用于涂料、橡胶填料、搪瓷釉料和白水泥原料,少量用于塑料、油漆、颜料、砂轮、铅笔、日用化妆品、肥皂、农药、医药、纺织、石油、化工、建材、等工业部门。
自然界中高岭土所包含的矿物主要分为粘土矿物和非粘土矿物。其中粘土矿物主要包含高岭石族矿物和少量的蒙脱石、云母和绿泥石;非粘土矿物主要包含长石、石英和招的水化物,还有一些铁矿物如赤铁矿、菱铁矿、褐铁矿等、钛矿物如金红石等和有机质如植物纤维等。决定高岭土性能的主要是粘土矿物。
工业类型
根据其质地、可塑性和砂质的质量分数分为三种类型:
1、硬质高岭土:质硬,无可塑性,粉碎细磨后具可塑性。
2、软质高岭土:质软,可塑性较强,砂质质量分数<50%。
3、砂质高岭土:质松软,可塑性较弱,砂质质量分数>50%。
陶瓷工业是应用高岭土早、用量较大的行业。一般用量为配方的20%~30%。高岭土在陶瓷中的作用是引入Al2O3,有利于莫来石的生成,提高其化学稳定性和烧结强度,在烧成中高岭土分解生成莫来石,形成坯体强度的主要框架,可防止制品的变形,使烧成温度变宽,还能使坯体具有一定的白度。同时,高岭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粘结性、悬浮性和结合能力,赋予瓷泥、瓷釉良好的成形性,使陶瓷泥坯有利于车坯及注浆,便于成形。如用在电线中,可以增加绝缘性,降低其介电损耗。
陶瓷不仅对高岭土的可塑性、结合性、干燥收缩、干燥强度、烧结收缩、烧结性质、耐火度及烧后白度等有严格要求,而且涉及到化学特性,特别是铁、钛、铜、铬、锰等致色元素的存在,使烧后白度降低,产生斑点。
对高岭土的粒度要求一般是越细越好,使瓷泥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和干燥强度,但对要求快速浇铸、加快注浆速度和脱水速度的浇铸工艺,需提高配料的粒度。此外,高岭土中高岭石结晶程度的差异,也将明显影响瓷坯的工艺性能,结晶程度好,则可塑性、结合能力就低,干燥收缩小,烧结温度高,其杂质含量也减少;反之,则其可塑性就高,干燥收缩大,烧结温度较低,相应杂质含量也偏高。
物质特性
1、的抗冻融特性:在吸水率达到10%的情况下,瓷质砖在-15℃时冻融三次已经全部冻裂,而陶砖却可以在-45℃的环境下冻融50次不出现裂痕。
2、良好的抗光污染性能:陶砖能够将90%以上的光全部折射,对保护人体视力、减少光污染有很好的作用。
3、良好的吸音作用:由于陶砖通体富含大量均匀细蜜的开放性气孔,故能将声波全部或部分折射出去,取到室外降低噪音,室内消除回音的效果,是创造城市优良居住环境的材料。
4、良好的透气性、透水性:陶砖透气、透水的性在绿色文明的今天得到充分的展示,其古朴的韵味与自然景观相融合,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对话。
5、良好的耐风化耐腐蚀性:随着工业污染的加重,雨水中的酸性一天天在增加,很多建筑材料因为无法接受这个考验而被淘汰。的加工工序使得陶砖本身只含有少量的化学杂质,其内部结构也不易受到酸雨的影响,陶土抗碱腐蚀性的特性更是其他材料无法与之相比的。
炻器,即紫砂制品。烧结温度在1000—1240℃,特点是烧结后坯体透气不透水,坯体保持开放性气孔和封闭性气孔的物理结构。封闭性气孔,即颗粒(以石英为核心的团结颗粒)中的气孔和颗粒之间的气孔。紫砂器皿的双气孔结构,导致紫砂器皿具有隔热效能和保鲜(透气)功能。封闭性性气孔的形成是紫砂泥中含的有机成分(主要是钾钠钙的化合物),在一定温度下发生化学反应,释放出气体。但化学反应未尽充分,释放的气体不多,容纳在颗粒之中。如果反应充分,释放的气体就会较多,出现鼓泡和破泡现象。破泡后的地方,常温下收缩,就在坯体表面形成了“针孔”。紫砂未烧结,其中的黏土成分未充分发生化学反应,钾钠钙化合物依然较多,所以也会有土腥味,同时,坯体强度不够,受到外力容易破损。
日用陶器,即常见的缸罐,烧结温度1200—1400℃左右。在金属、塑料用品出现之前,缸罐是日常生活中多使用的容器,所以这类器皿被称为“日用陶”。日用陶器所用材质所含黏土更少,所以不仅烧结程度高,而且开放性气孔较大较多,不仅透气,也透水,所以一般的陶器在表面刷上一层低熔点的陶土(一般是黏土类物质),形成玻璃状物质,以此封闭开放性气孔。宜兴,称为“陶都”,就是因为加工制作日用陶的陶土资源特别丰富,也就是所说的“夹泥”(也称“甲泥”),因夹在黄石层之间而得名。
瓷器,常见的碗盘瓷瓶。瓷器要求坯体致密度高,表面平整光滑(以便于在其表面施加描绘工艺)。瓷器成品的这种特点,就对所用材质提出了特殊的要求:致密度高、颜色洁白。只有特种陶土才能满足。所以,江西高岭村,就被上帝光顾了,因为那里所出陶土,是能满足这个要求的,这就是所谓的“高岭土”。任何陶土,一定高温,都能完全烧结,达到高致密度,即所谓的“磁化”。但是只有致密度还不够,好烧成后还颜色洁白,以便其他丰富多彩的颜色能在坯体上展开。于是,在唐代以后,杂质较多的宜兴陶土就逐渐褪去了瓷器生产的光环,不得宠爱,宜兴从此就开始生产日用陶了。塞翁失马,宜兴陶土中的杂质主要是铁的化合物,烧结后坯体呈现的紫红,倒是别具一格,增加了新的审美情趣,于是宜兴紫砂倒是成为一枝秀,成为“陶都”的名片。日用陶,价格低廉,生活所需较多。加之强度不承外力,必然经常旧去新来,需求量较大,生产效益较高,而紫砂却苦苦支撑。所以那时有门路的都去日用陶厂工作,只有没任何资源(人力资源和人际资源)的人,才不得不吃紫砂这碗饭。1980年代之前,金属、塑料器皿很少,但1980年代之后,不锈钢、特别是塑料制品的大量出现,给日用陶生产以致命的打击,从此一蹶不振,直到今天也不过是苟延残踹。而一直被边缘化的紫砂,却因为后物质条件的改善、喝茶用具的讲究,终于挨到了天亮的这一天,1990年代,更有台湾、香港精明的客商火上浇油,高烧发病。2000年代之后,在经历了短暂的冬天之后,紫砂又因茶文化的兴起,继续一路高歌。昔日的社会底层,终于一跃人上人,丑小鸭一举成为白天鹅。泥巴依然是那块泥巴,人依旧是那样的人,但摇身一变,紫砂壶成为“艺术品”,紫砂人也纷纷成为“大师”、“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