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浇筑时落程或浇筑层厚度过大
浇筑混凝土时,由顶部浇筑的钢筋混凝土柱、墙等工程,若过高,混凝土中的粗骨料从混凝土中分离出去,滚落在混凝土堆的外侧或者底部,或者在倾落过程中,粗骨料先落,而砂浆落于后面,造成混凝土的离析,使粗骨料挤在板边角,易形成“蜂窝”、“麻面”、“烂根”或造成砂、石分布不均匀。再者自由倾落高度过高,混凝土具有的冲击力,它将砸弯钢筋,使竖向构件箍筋错入,这些都将影响构件的受力性能。
混凝土养护工作的重要性
由于养护措施不当,不能混凝土从浇筑成型到凝结硬化逐渐产生强度的初期处于充分湿润不失水的状态,易造成的混凝土质量问题就是裂缝及表面强度下降。
一提到裂缝形成的原因,很多、学者会罗列出很多,如:砂、石含泥量过大等原材料方面的原因;砂率、水灰比过大等配合比方面的原因;混凝土内、外温差过大等环境方面的原因等等。这些原因一定程度上会增大混凝土的收缩,但这不是混凝土早期裂缝形成的主要原因。本人认为各种混凝土凝结硬化期间,早期收缩裂缝形成的主要原因就是混凝土没有得到充分的湿养护。就是说即使针对以上罗列的各因素采取了很多有利于减小混凝土收缩的措施,但是没能混凝土浇筑后的充分湿养护,若是在湿润的气候条件下混凝土可能不会出现裂缝,但是在干燥、高温气候下,那混凝土不可避免地就要出现裂缝。而反过来,以上罗列的原因你没能很好的避免,但了混凝土浇筑成型后混凝土凝结、硬化初期的充分湿养护,那混凝土早期的收缩裂缝也可避免。
混凝土养护的目的是浇筑成型的混凝土的环境温度、湿度满足一定的要求,使混凝土到规定的龄期时具有满足设计要求的使用功能。对华北平原地区来说,夏季气温高、昼夜温差小,环境湿度小,尤其今年华北大部干旱少雨,对混凝土的施工尤为不利。
对混凝土的养护,从以下三个原则出发:防、抗、放。
“预防为主”是我们任何措施的,从本质上实现我们的要求,而且是经济的措施。若预防措施无法实现,则在既定目标的情况下再考虑抵抗、释放等措施。从预防角度考虑,防止混凝土温度过高。从原材料使用上,选用水化热低的水泥,使用减水剂,减少水泥用量,增加掺和料的用量,把骨料放入遮阳棚中、洒水降低骨料温度,搅拌用水中加冰块降低温度;从施工时间上选择温度低、湿度大的夜晚施工;对于墙体、板等结构部位不使用铁质模板。再者从抵抗混凝土水份蒸发、湿度变小的途径上采取施工措施。浇筑成型的混凝土表面减少与空气接触的时间,及时进行密闭覆盖。对于墙体、梁等不易覆盖保湿的结构部位表面进行淋水养护、喷洒养护剂等措施保持混凝土的湿度。后,对于其他措施无法解决的混凝土温升过快、温度过高的大体积混凝土,采取“放”的措施,把热量引到混凝土的外部:混凝土内部预理水管,通入冷却水,降低混凝土内部温度。
混凝土外加剂
建筑行业浇混凝土外加剂视作混凝土的第五组份,使用添加剂,能够全面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强度、抗裂性能、耐久性、抗冻性,除此之外,在改善和提高混凝土自身性能的同时还能够提高混凝土的施工适应性,缩短养护时间,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混凝土施工的机械化程度,从而获得更高的施工效率,节省工期,控制施工成本。外加剂的使用有效弥补了混凝土自身的性能缺陷,使得高强度、高耐久性、高抗裂性能混凝土得以实现,拓宽了混凝土的应用范围。
混凝土可泵送性差出现抓底或板结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1、产生原因
(1)配合比选择不符合泵送工艺对混凝土和易性的要求。
(2)水泥用量偏低。
(3)砂、石级配不合理,空隙率大。
(4)配合比中砂率过小,坍落度过大,混凝土易离析。
(5)严重泌水的混凝土易出现抓底或板结(粘锅)。
(6)水泥用量大的混凝土易出现抓底现象。
(7)混凝土外加剂掺量大的砼易出现抓底现象。
(8)砂率小,混凝土易出现板结现象。
(9)混凝土外加剂减水率高,泌水率高,保水、增稠、引气效果差的砼易出现抓底或板结现象。
2、解决途径
(1)减少单位用水量。
(2)提高砂率。
(3)掺加适量的掺合料如粉煤灰,降低水泥用量。
(4)降低混凝土外加剂的掺量。
(5)增加混凝土外加剂的引气、增稠、保水功能。
针对泵送混凝土特别是泵送混凝土以及水下灌注桩基混凝土坍落度损失的问题。通过学习摸索试验总结出了一套结合实际情况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沟通外加剂厂家改善和调整外加剂中的缓凝成份;调整混凝土的施工时间,尽量避免不在高温情况下施工;在施工便道路况差路途远的情况下采用外加剂的二次投料;使用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配合比施工等。使混凝土坍落度损失这一棘手问题,得到较大缓解。无论何种原因导致的坍落度变小造成无法泵送或是满足不了施工要求的坍落度的情况我们都能用外加剂进行调节使之达到所需坍落度,杜绝随意加水增大坍落度的不良习惯从根本上确定了混凝土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