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园林中造假山始于秦汉。秦汉时的假山从“筑土为山”到“构石为山”。由于魏晋南北朝山水诗和山水画对园林创作的影响,唐宋时园林中建造假山之风大盛,出现了堆筑假山的能工巧匠。宋徽宗于政和七年(1117),建艮岳于汴京(今开封),并命朱力用“花石纲”的名义搜罗江南奇花异石运往汴京。自此民间宅园赏石造山,蔚成风气。造假山的手艺人被称为“山匠”、“花园子”。明清两代又在宋代的基础上把假山技艺引向“一卷代山,一勺代水”的阶段。明代的计成、张南阳,明清之交的张涟(张南垣)、清代的戈裕良等假山宗师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使假山艺术臻于完善。明代计成的《园冶》、文震亨的《长物志》、清代李渔的《闲情偶寄》中有关于假山的论述。现存的假山名园有苏州的“环秀山庄”、上海的“豫园”、南京的“瞻园”、扬州的“个园”、北京北海的“静心斋”和中南海的“静谷”等。
现代园林假山的发展与古典园林假山不同,呈现了多元化,综合化的趋势。 古典假山限于石材及施工技术条件等,在景观的创作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但现代施工技术及人造石材料的发展逐渐使创造多变的、丰富的山石景观成为可能。特别是对于大规模、大体量石山的创作,可从自然地貌形态特征及组合特点中吸取到创作的灵感。利用水泥、灰泥、混凝土、玻璃钢、有机树脂、GRC(低碱度玻璃纤维水泥)作材料,进行“塑石”,正在现代园林中兴起。塑石的优点是造型随意、多变,体量可大可小,色彩可多变,重量轻,节省石材,节省开支具有现代气息的塑石作品。特别适用于施工条件受限制或承重条件受限制的地方,如屋顶花园。缺点是寿命短,人工味较浓。解决这个缺点,可用少量天然石材与塑石配合进行造型设计,用植物进行修饰,真中含假,假中有真,既节省石材,又减少了塑石的人工味,不失为一种良策。随着科技日益进步,塑石材料、技术在不断的改进,塑石定会更加贴近天然山石本色,达到“假”石宛如“真”石的境界。
配峰安排在盆的左侧靠近主峰的一边,中间就形成了峡谷。主、配峰峭壁对峙,河流冲开峡谷奔腾汹涌而出。配峰须注意要低矮于主峰,但与其他形式的山水不同的是,峡谷式山水的配峰与主峰高低差别不能太大,否则会失去峡谷的特点。
假山制作主要有绝壁及峰、峦、谷、涧、洞、路(蹬道)桥、平台、瀑布等,假山制作组合单元中。其组合方法大抵是临池一面建有绝壁,绝壁下设路再转入谷中,由蹬道盘旋而上,经谷上架空的桥至山顶。山顶上或设平台,或建小亭,以便休憩、远望。一般峰、峦的数量和位置,都是根据假山的形体、大小来决定的而石洞只不过一二,常隐藏于山脚或山谷之中;少数在山上再设瀑布,经小涧而流至山下。但园中假山并不一定都具备这些单元,有的只是部分,如明代假山的主体,多半用土堆成,只是假山临水处建一小石洞。如艺圃在山的西麓,瞻园在山的东麓。这种办法既可节省石料、人工,又可在山上栽植树木,以形成葱郁苍翠的山林之气,其景与真山无异。至于清末的假山,则形体多半低而平,横的方向上,很少有高深的谷、涧以及较大的峰峦组合,仅在纵的方面,以若干蹬道构成大体近于水平状的层次。
塑石假山是近年来流行的趋势,目前运用于各种场所,农家乐,游乐园,景区,农家乐,以及个人庭院,都运用广泛,甚至解决了真石假山不能解决的地形问题,几乎成为了做假山的材料,我公司的师傅有着丰富的施工经验,师傅都有大工地上万平方的施工经验,部分师傅也出国进行施工过。
假山制作景观中的水源设置 :
园林景观中的假山,有枯假山与水假山之分。顾名思义,枯假山往往无水,但掇枯山者甚少而有水之山者普遍。一般来说假山配以水、树方不至枯燥而具有生命力,树也因水而生意盎然。石性坚、水性柔、树性活,相互衬托,动静对比,乃易构成画境。假山的水,则须依靠人工安装管道,接通水源并以开关控制方能解决。埋管工程,应在叠山之先,在作基础工程的同时预设。伸出地面的管道,须竖藏于山体内部,不能外露。一般山有多高管有多长,方能在顶部形成喷水或瀑布流泉。如属大山,还须建筑泵房,安装加压提水机械,水体方能如愿上升。泵房位置宜远,以防噪声相扰,引水管适宜隐蔽。管径大小,应视流水量大小而定。小型假山,管径3一6厘米即可,大型山体,则相应增加。要喷雾吐水者,管顶需安设喷头;欲表现飞泉瀑布者,须设溢、落水口。落水形式颇多,可根据要求巧妙制作,由此清泉即可千姿百态、飞流直下,景色自然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