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透水混凝土彩色透水混凝土胶结料品牌工厂“海绵城市”概念的产生源自于行业内和学术界习惯用“海绵”来比喻城市的某种吸附功能,早澳大利亚人口研究学者Budge(2006)应用海绵来比喻城市对人口的吸附现象 。近年来,更多的是将海绵用以比喻城市或土地的雨涝调蓄能力。在《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交流》一书中,俞孔坚和李迪华提出把维护和恢复河道及滨水地带的自然形态作为建立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关键战略,指出“河流两侧的自然湿地如同海绵,调节河水之丰俭,缓解旱涝灾害。”(俞孔坚,李迪华,2003);在台州、威海、菏泽、北京等一系列城市生态规划中,俞孔坚及其北京大学研究团队提出并实践了用生态基础设施来综合解决城市水问题和绿色城市的构建(俞孔坚,李迪华,2003;俞孔坚 韩西丽 朱强,2007;俞孔坚,张蕾,2007;宋云, 俞孔坚,2005;俞孔坚, 王思思 等2010;)。较早的实践案例包括天津桥园湿地系统,通过简单的填挖方,形成海绵体,收集雨水,在解决城市内涝的同时,利用雨水进行城市棕地的生态修复和公园营造,发挥综合的生态系统服务(俞孔坚等,2006; Yu,2010),类似的绿色海绵工程也在秦皇岛滨海生态修复中得到成功的应用(俞孔坚等,2009)。董淑秋、韩志刚,其在《首钢工业区改造规划》中提出“生态排水+管网排水”的“生态海绵城市”规划概念,主要针对规划区的雨水利用问题 。
俞孔坚(2012)结合亦庄经济开发区南部拓展片区规划提出以构建区域水生态基础设施以及生态雨洪调蓄系统为核心的城市“绿色海绵”规划理念 ,该套规划理论和方法并不是在亦庄案例中提出,它是生态安全格局理论体系中的一个分支,是针对中国城市水问题的跨尺度综合解决途径,长期以来持续被应用于多个尺度的城市规划实践,并已完成了一系列颇具国际影响力的示范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