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氧树脂粘钢胶
主要特点:流淌性好,渗透力强,主要应用于新、旧建筑物钢筋混凝土结构外包钢后灌注加固。
性能指标:
外观:甲组分:灰白色粘稠物;乙组分:黑色粘稠物。
重量配比:甲:乙=4:1。混合密度:1.5±0.1g/cm3。
固含量:≥99%。粘接强度:钢-钢剪切≥18MPa;钢-钢抗拉≥33MPa;钢-钢不均匀扯离≥16KN/m;与混凝土的正拉粘接≥2.5MPa,且为混凝土内聚破坏。胶体性能:抗拉强度≥30MPa;抗弯强度≥45MPa;抗压强度≥65MPa;受拉弹性模量≥3.2×103MPa;伸长率≥1.5%。耐温指标:胶粘剂完全固化后的环境使用温度不得超过60℃。湿热老化:90天后钢一钢抗剪强度下降率≤10%。抗冻融:50次冻融循环后钢-钢剪切强度≥18MPa。耐介质:10%硫酸、10%烧碱、20%盐水、酒精、汽油、、甲苯中浸泡3个月后,钢-钢剪切强度保持率≥95%。粘钢及外粘型钢用胶粘剂安全性能指标性能项目性能要求试验方法标准A级胶B级胶胶体性能抗拉强度(MPa)≥30≥25GB/T2568受拉弹性模量(MPa)≥3.5×103(3.0×103)伸长率(%)≥1.3≥1.0抗弯强度(MPa)≥45≥35GB/T2570且不得呈脆性(破裂状)破坏抗压强度(MPa)≥65GB/T2569粘结能力钢-钢拉抻抗剪强度标准值(MPa)≥15≥12GB/T7124钢-钢不均匀扯离强度(kN/m)≥16≥12GJB94钢-钢粘结抗拉强度(MPa)≥33≥25GB/T6329与混凝土的正拉粘结强度(MPa)≥2.5,且为混凝土内聚破坏本规范附录F不挥发物含量(固体含量)(%)≥99GB/T2793注:表中括号内的受拉弹性模量指标仅用于灌注粘结型胶粘剂。对保留梁进行体外包钢加固采用粘钢法对梁上开洞进行加固粘钢技术是用于对钢筋混凝土受弯、受压和受拉构件的加固,它是利用胶粘剂把钢板或角钢粘贴到混凝土表面,利用钢板良好的抗拉性能及胶粘剂较高的粘结强度,使钢板与原混凝土构件能协同工作,达到提高构件承载力及刚度的目的。由于设备管线布置的要求,需要在部分梁上进行开洞,开洞后采用粘钢法进行加固。主要特点:通过了混凝土预应力桥梁补强加固后的200万次动荷载疲劳试验,主要应用于铁梁、公梁、吊车梁等动荷载钢筋混凝土构件的粘钢、植筋加固补强。性能指标:外观:甲组分:灰白色膏状物;乙组分:黑色粘稠物。重量配比:甲:乙=3:1。混合密度:1.7±0.1g/cm3。固含量:≥99%。
粘接强度:钢-钢剪切≥18MP
使用说明:
1、 配胶:现将结构粘钢胶的A、B两组份分别搅匀后,再按照A组份:B组份=2:1 (重量比)的比例混合搅拌均匀,即可使用。配胶注意事项:温度较低时,要将A、B组份在60-80℃的温水锅(桶)中温化,以降低其粘度、A、B组份要分别用容器取得,先取A组份2份放入准备好的容器中,再取B组份1份放入,搅拌均匀;
2、粘钢:将被粘结钢板的粘结面处理干净,在干燥环境下将胶涂匀,接触、压下、固定粘结物;
3、固化:本品适宜在60℃以下施工环境使用,常温下初凝时间1.5小时。常温完全固化,负温、潮湿环境下也能固化,固化时间适当延长。
维护注意事项:
1、粘钢胶粘贴面是否按要求处理、胶配比是否准确、是否搅拌均匀、胶层是否均匀、密实决定了粘钢胶粘贴效果的好坏;
2、粘钢构造措施需满足《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2006》的有关规定;
3、粘钢胶添加了纳米防沉材料,但每次使用前检查包装桶内胶有无沉淀是良好的习惯,若有沉淀,用细棍重新搅拌均匀即可;
4、推荐的搅拌时间应予以,冬季施工并应再延长3分钟。A、B胶配胶工具不得混用。包装桶内一次用不完的胶注意重新盖严密封贮存;
5、粘钢胶施工场所平均温度低于0℃,可采用碘钨灯、电炉或水浴等增温方式对胶使用前预热至30∽50℃左右使用,应注意不得让水混入桶内。施工场所平均温度低于-5℃,建议对粘钢胶粘贴部位也加温0℃以上,并维持24小时以上;
6、粘钢胶胶完全固化后为级材料,但未固化前的粘钢胶个别组分对皮肤、眼睛有性,而且粘钢胶胶固化后也不易清除,所以施工人员应注意适当的劳动保护,如配备必要的安全帽、工作服、手套等。人体直接接触粘钢胶应用清水冲洗干净;
7、周围环境温度越高,可操作时间越短。预估适用期内的每次配粘钢胶量,以避免不必要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