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以后,龙吻逐渐盛行,改叫大吻,尾部完全向后卷起,身上有小龙。明清年间,中国南方有些地方称大吻为鳞尾,和北方不同,其尾部透空,卷曲而不并拢,边缘还有很多花纹。
飞檐是中国传统建筑檐部形式,多指屋檐特别是屋角的檐部向上翘起,若飞举之势,常用在亭、台、楼、阁、宫殿、庙宇等建筑的屋顶转角处,四角翘伸,形如飞鸟展翅,轻盈活泼,所以也常被称为飞檐翘角。飞檐为中国建筑民族风格的重要表现之一,通过檐部上的这种特殊处理和创造,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筑物向上的动感,仿佛是一种气将屋檐向上托举,建筑群中层层叠叠的飞檐更是营造出壮观的气势和中国古建筑特有的飞动轻快的韵味。
我国传统建筑檐部形式之一
唐 张萧远 《兴善寺看雨》逸句:“须臾满寺泉声合,百尺飞檐挂玉绳。”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草河录上》:“香亭三间五座,三面飞檐,上铺各色琉璃竹瓦,龙沟凤滴。”
秦牧 《社稷坛抒情》:“这坛后的宫殿是华丽的,飞檐、斗拱、琉璃瓦、白石阶……真是金碧辉煌。”
3、在房檐上行走如飞。
《儿女英雄传》第十七回:“我虽不会长枪大戟,不知走壁飞檐,也颇颇有些肝胆。”
飞檐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屋顶造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尤以屋顶造型为,屋顶在单座建筑中占的比例很大,一般可达到立面高度的一半左右。古代木结构的梁架组合形式,很自然地可以使坡顶形成曲线,不仅坡面是曲线,正脊和檐端也可以是曲线,在屋檐转折的角上,还可以做出翘起的飞檐。梁架组合形式所形成的体量的屋顶,与坡顶、正脊和翘起飞檐的柔美曲线,使屋顶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形式特色。明 袁可立《甲子仲夏登署中楼观海市》:“谛观之,飞檐列栋,丹垩粉黛,莫不具焉。”
飞檐,指在房檐上行走如飞,也有说法为飞越屋檐。飞檐常与走壁连用,在武侠小说中用以形容武艺高强,身体矫捷如飞。具体解释请参见词条飞檐走壁。
攒尖顶:是圆形和正多边形建筑的屋顶造型。除圆形攒尖顶无脊外,屋脊自屋面和各角中心屋顶汇聚,脊间坡面略呈弧形。江南各式屋顶的屋檐与屋角的起翘都大于北方,然以攒尖顶为悬殊,有飞檐之称。 这种形状既易雨水的排泄,又有轻盈欲飞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