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世纪50、60年代,随着机构理论和伺服理论的发展,机器人进入了使用化阶段。1954年美国的G.C.Devol发表了“通用机器人”专利;1960年美国AMF公司生产了柱坐标型Versatran机器人,可作点位和轨迹控制,这是世界上第1种用于工业生产上的机器人。 7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现代控制技术、传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机器人得到了迅速发展。1974年CincinnatiMilacron公司开发成功多关节机器人;1979年,Unimation公司又推出了PUMA机器人,它是一种多关节、全电动驱动、多CPU二级控制;采用VAL语言;可配视觉、触觉、力觉传感器,在当时是一种技术的工业机器人。现在的工业机器人结构大体上是以此为基础的。 这一时期的机器人属于“示教再现”(Teach-in/Playback)型机器人。只具有记忆、存储能力,按相应程序重复作业,但对周围环境基本没有感知与反馈控制能力。这种机器人被称作第1代机器人 机器人行业发展与全球制造业转移息息相关机器人行业发展,特别是工业机器人的发展,与全球制造业转移息息相关,机器人替代人将是全球制造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这一部分将详细阐述这一过程。 从产业角度来看,劳动密集型产业从劳动力成本高的地区转移向劳动力成本低的地区。但随着发展中国家(如中国)人口红利渐渐消失,人力成本不断上升,机器人替代是未来全球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当使用机器人的成本降低,以机器人替代人力更为划算时,这条轨迹也许会逆转,制造业将部分回归美国本土。 然而,由于很多制造业产业链都在中国,因此很难全部转移出去。这些产能未来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之一,就是实现自动化。伴随国内自动化市场需求快速增长,中国有望崛起几家本体机器人企业。 运机器人在实际的工作中就是一个机械手,机械手的发展是由于它的积极作用正日益为人们所认识:其一、它能部分的代替人工操作;其二、它能按照生产工艺的要求,遵循一定的程序、时间和位置来完成工件的传送和装卸;其三、它能操作必要的机具进行焊接和装配,从而大大的改善了工人的劳动条件,显着的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加快实现工业生产机械化和自动化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