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Ps是英文(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的缩写,中文名称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它是一类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累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并通过各种环境介质(大气、水、生物等)能够长距离迁移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严重危害的天然的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
能够在环境中持久地存在。由于POPs物质对生物降解、光解、化学分解作用有较高的抵抗能力,一旦被排放到环境中,它们难于被分解。
在一定的浓度下会对接触该物质的生物造成有害或有毒影响。POPs大都具有“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效应。
判断一种物质是否是POPs应当建立科学的判断基准,ICCA(化学品协会国际理事会)推荐的判断基准包括:
⑴持久性基准:用半衰期(t1/2)来判断,在水体中为180d,在底泥和土壤中为360d;
⑵生物蓄积性基准:用生物富集系数来判断,BCF>5000;
⑶关于远距离迁移并返回到地球上的基准:半衰期2d(空气中)以及蒸汽压在0.01~1kpa;
⑷判断在偏远的极低地区一种物质是否存在的基准:该物质在水体中质量浓度大于10ng/L。
废弃库存农药存在的原因有多种:⑴因被禁用原因而积存下来的未售完农药;⑵因未妥善贮存或保存过期而造成农药变质;⑶原产品的用途已不再适用;⑷因辅助成分化学变化而导致产品无法使用等。作为20世纪许多国家曾广泛使用的农药类别,滴滴涕等POPs农药的废弃库存现象较为普遍。
广义上的POPs
还包括一些具有POPs特性的其他物质,部分物质是目前公约筛查嫌疑物质,如:
⒈ 多环芳烃,在很多文献中,多环芳烃并认为是POPs物质;
⒉ 溴代阻燃剂BFRs,大部分溴代阻燃剂具有POPs特性,如十溴联苯醚(PBDE209)、六溴环十二烷(HBCD)、四溴双酚A(TBBPA)等;
⒊ 具有二恶英特性的物质,溴代二恶英(PBDD/Fs),多氯代苯系衍生物(多氯三联苯等);
⒋ 其他氯代物质,如氯代阻燃剂得克隆(dechlorane plus,DPs),短链氯代石油烃等。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管控日益受到重视,国际上已经于2001年5月22日通过了《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这一全球公约,旨在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免受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危害,欧盟属于公约的缔约国,有义务履行公约的规定。基于此要求,欧盟发布了PoPs法规(EC)850/2004,且于2019年6月25日发布了新POPs法规(EU)2019/1021,新法规已于2019年7月15日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