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m3/d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5m3/d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请联系:(污水处理成套设备、污水处理一体化装置)
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备、小型生活污水处理站、污水处理一体化装置、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生物除磷虽然可以得到较好的除磷效果,但是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局限性,使出水中磷的含量很难稳定达标。
而通过化学除磷则可以出水中磷的稳定达标。所以,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对于出水水质要求的提标,需要完善污水处理工艺,我们通过投加化学药剂达到净化水质和处理目标值,特别是相关除磷要求。本文分别对初沉进水和经过生化曝气处理的A/O水用聚合化铝(PAC)化学除磷。
1实验原料
1.1实验药剂聚合化铝PAC:浓度10%以Al2O3计。由于每升水的投加药剂量太小,因此PAC原液经稀释10倍,再按理论计算投加率投加,以减小投药量误差。聚丙烯(PAM),实测密度为1.269g/mL,分子水解度25%。其主要作用是加强污水中絮团沉降。
1.2实验方法高分子絮凝剂聚丙烯干粉(PAM)无论是在物化还是A/O系统中,投加率均为0.35ppm计。为了使采集的水样更具备代表意义,采取两个措施:(1)正确限定采样地点,即初沉池进水加药点处和A/O曝气池后部加药点处;(2)多时段取样:3月20日8:00时,3月27日15:00时及4月4日10:00时三时段。取污水样1000mL于六联联动混凝搅拌仪中,不同药剂调节水样相应的pH值,加入设计投加量,转速:(150r/min)10min;(40r/min)5min,再静置15min在上清液1/2处取水样。TP、SS、色度、浊度、COD等指标均采用德国MERCK公司的多参数水质分析仪NOVO400分析。
2实验结果
污水处理指的就是通过设立一项有效、可靠的体系治理与改善水质,并且依据切实可行的自主监控体系维护其正常运行,此体系涉及参数比较多,在必要的情况下需要给予及时检测,这样才可以确保污水排放指标符合我国有关部门的规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因为处理过程的繁琐、复杂、非线性,需要进行有效、准确的检测与数据传输,为此,需要加大软测量技术的应用力度。
其次,辅助变量选取主要就是类型、检测点方位、数量等内容的选取,需要于灵活性、准确性、特异性的原则展开。后,软测量模型构建及在线校正,模型构建形式有很多,主要有人工神经网络构建法、回归分析构建法等。其中对于人工神经网络构建法的研究多。在构建模型的时候,需要将模型辨识作为核心要素,并且对其进行全面检验,确保模型满足预设标准要求,为污水处理的有序进行奠定坚实的础。
2污水处理过程中软测量的具体应用
然而,在实际运用中,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在运用SVI的同时,忽视了SV、ZSV、丝状菌长度等因素,在判定污泥膨胀的时候,容易出现偏差。除此之外,在运用支持向量机方法的时候,因为各类别样本数大小不同,针对样本数较大的类别来说,其训练误差与预测误差相对较小;针对样本数较小的类别来说,其训练误差与预测误差相对较大。在具体情况中,特别是污水处理过程的状态监测而言,异常情况样本数一直少于正常情况样本数,所以,一定要尽量消除此种偏差,要不然就会增大异常情况的预测误差,致使出现错误判断。
2.2污水处理优化中的应用
3.1选择输入输出变量在构建COD、BOD软测量模型的时候,需要对系统的过程辅助变量予以明确。辅助变量较多能够更好的包涵污水处理信息,然而输入变量太多就会增加数据处理工作量。根据经验因素与有关文献研究,将进水COD浓度、进水流量、进水pH值、进水温度、好氧反应区溶解氧浓度、污泥浓度钓是模型的辅助变量,输出变量为出水COD浓度、出水BOD浓度。
3.2数据预处理在明确重要辅助变量之后,展开预处理与尺度变换工作。在开展尺度变换工作的时候,主要将其转变为[0,1]或者[-1,1]的范围。
3.3建立模型输入进水COD浓度、进水流量、进水pH值、进水温度、好氧反应区溶解氧浓度、污泥浓度向量,输出COD浓度、BOD浓度向量,构建简化模型,如图1所示。
3.4实验结果分析在运用MW-LSSVR软测量的时候,采集200组数据,将其中150组钓训练样本,50组钓测试样本。通过对训练数据的了解与支持向量参数的调整,得到优化MW-LSSVR参数。为了方便比较,在同样训练与测试条件下,分别用LSSVR、W-LSSVR、MW-LSSVR对出水BOD浓度进行建模测量。在运用LSSVR进行建模的时候,可以选用径向核函数,借助训练,在误差符合要求的情况下,明确模型有关参数;在运用W-LSSVR进行建模的时候,可以选用小波核函数,借助训练,得到模型的有关参数。通过LSSVR、W-LSSVR、MW-LSSVR三种模型的训练与测试,得到误差结果如下表1所示。从表1可知,虽然标准LSSVR的训练时间少,但是其误差大。在样本测试中,进行拟合预测的时候,MW-LSSVR模型比W-LSSVR模型均方误差性能指标提高约11%,平均预测误差提高约2%,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模型训练时间。这是因为:MW-LSSVR模型采用的是多尺度方法测试。从而,MW-LSSVR模型的泛化能力、建模速度均要强于单尺度模型。由上述分析可知,在污水处理中建模的时候,多尺度模型要比单尺度模型的精度更高,更能满足污水处理多工况的要求,与此同时,从计算时间角度分析,多尺度模型所需要的时间要远远少于单尺度模型,充分体现了多尺度模型省时的优势,的增强了预测的实时性。针对污水处理这种随天气、昼夜变化而频繁改变的工况系统而言,采用MW-LSSVR模型具有更好的实用价值。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水体富营养化被广泛的关注,而引起富营养化的主要元素是氮、磷。由于人们生产生活中大量的使用了农药、化肥及含磷洗涤剂,不达标工业废水的排放等,造成河流湖泊等水体中的氮、磷含量增加,水质恶化,严重危害到了人类的健康。因此,的污水处理技术对水质尤为重要。在污水处理技术中,采用了各种方法来除磷,包括化学除磷、生物除磷、物理除磷。
不同水质中PAC对色度、浊度的影响A/O系统对原水经生化处理曝气,TP降至1.0mg/L左右(测得的高TP为1.6mg/L),低于进水TP:5mg/L,其他各项参数也都大幅降低,见表1所示。由于初沉进水没有生化处理,污水中色度和浊度的指标过高,加入PAC后明显改善,色度从190降到120,浊度从99降到52,并且二者都随PAC投药率继续加大线性地降低。而预先经过生化处理的A/O水由于其本身色度和浊度就已经较低,开始加入PAC后色度从31降到23,浊度从6降到5,PAC继续加入二者的变化幅度很小。
软测量技术
软测量技术指的就是根据可以测量、容易测量过程的变量与无法钟测量的待测变量之间的关系,遵照相关原则,利用新型网络计算机技术开展检测与评估变量的手段。一般而言,软测量技术内容主要有:数据信息的收集与处理、辅助变量的选取、软测量模型构建及在线校正等。,数据信息收集指的就是对原始辅助变量与主导变量历史数据的收集,使其具备代表性、均衡、精简的特点,以此来对污水处理过程的所有情况进行体现;数据信息处理主要为数据变换处理、误差处理,其目的就是数据的一致性,降低污水处理过程的非线性,减少产生误差的因素。
不同时段PAC的除磷效果不同时段PAC的除磷效果的据实验得出,由于不同时段的原水水质的不同,会对除磷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总体看采用PAC进行处理,除磷效果稳定,说明PAC对原水水质适应性强。总磷符合小于0.5mg/L的国家污水处理排放标准。
2.4PAC对固体悬浮物的影响从污水处理的生产运行上看,出水水质中磷的含量与出水SS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要使出水中磷的含量小于1.0mg/L,那么就要使出水的SS保持在20mg/L以下。通过实验,可以看出PAC对初沉进水中固体悬浮物的去除效果。投入PAC后,SS的去除率明显下降,SS浓度同时也下降。这是由于PAC相对链较长在中和粒子表面电荷的同时能使粒子结合得更牢固,形成更加稳定的絮凝体,从而提高SS的去除率。在PAC投药率为11.18mg/L时,SS的去除率可以达到85%。PAC混凝絮体形成团,沉降速度高,因而反应沉淀时间可缩短,在相应条件下可提高处理能力1.5~3.0倍;此外,PAC能够明显改善沉降过滤及污泥脱水性能,絮体颗粒大而紧密。
有关研究显示,为了对传感器偏移情况进行检验,需要对比传感器的实测值和软传感器的预测值,之后利用余差进行故障验证。在用NLPCA、NNPLS模型进行氮氧化物预测的时候,需要在传感器失效之后,重构数据,展开软冗余。在用PLS模型进行磷浓度与转换率预测的时候,将其和指标进行结合,对复杂间歇聚类过程故障予以诊断。
针对此类问题,有关研究表明,将PH、ORP当成是输入神经网络软测量,对大肠杆菌群数进行预测,并且在化反应与反化反应中加入适当的,以此来实现节约成本的目的。除了在优化加中应用软测量之外,还可以在SBR工艺循环时间估计中运用软测量。通过有关研究发现,在SBR工艺循环时间估计中运用软测量能够弥补时间固定的缺陷,并且利用软测量得到SBR各阶段的优处理时长,对整个SBR处理工艺进行优化。同时,有关研究结果显示,将入水组分与流量当成是输入神经网络软测量模型,之后对入水组分变化进行预测,将其运用在污水处理过程优化中。在用KPLS模型进行出水指标预测的时候,还可以将其在毒性物质流入优化与现报过程中予以应用。然而,用出水水质预报毒性物质流入的时候,会导致水力停留时间内毒性物质处在监视盲区,并且出现异常漏报状态。对此情况,需要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拓展软测量的应用范围。
评估了在不同水质的污水中TP的去除效果,并对协同去除SS等情况进行了比较,旨在为化学辅助除磷工艺提供参考依据。聚合化铝是一种净水材料,无机高分子混凝剂,又被简称为聚铝,英文缩写为PAC,由于氢氧根离子的架桥作用和多价阴离子的聚合作用而生产的分子量较大、电荷较高的无机高分子水处理药剂。在形态上又可以分为固体和液体两种。固体按颜色不同又分为棕褐色、米黄色、金黄色和白色,液体可以呈现为无色透明、微黄色、浅黄色至黄褐色水处理中,絮凝是一种重要而被广泛采用的工艺方法。它是通过化学机理把胶体物质和小的悬浮粒聚集成大的集合体,以提高这些集合体对水体中各种杂质的吸收,从而有利于后面的污水处理。
废水的生化培养过程是一项错综复杂的工作,其理论础涉及物理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微生物学、流体力学等多种学科,尽管早的活性污泥工艺迄今已有近的历史,但是诸多理论在学术界仍无定论。因此,在本项目废水生化处理过程中,就要求操作及管理人员,在深入理论研究的础上,结合公司废水具体情况,在生化培养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探索实践,在做到系统正常运行,确保废水达标排放的前提下,提高其理论深度,丰富其实践经验,完成其技术储备。
活性污泥的生物相观察在废水生化处理过程中作用极其重要,它不仅反映微生物培养程度和污泥驯化程度,并钟反映废水的处理情况。
活性污泥是由细菌类、真菌类、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等多种微生物群体所组成的混合培养体。细菌具有较高的增殖速率和较强的分解有机物的功能,真菌也具有分解有机物的能力。原生动物以摄食游离的细菌为主,起到进一步净化水质的作用,后生动物则以摄食原生动物为主。通过光学显微镜可以观察真菌类的丝状菌和原生动物与后生动物的生物相,通过观察与辨别其种属和数量可以判断污泥的质量和处理水质的优劣,因此,将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称为活性污泥系统中的指示性生物。
活性污泥的生物相
除活性污泥宏观指标外,采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可以观察污泥的微观生物指标,即污泥的生物相。生物相观察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观察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等指示性生物的数量及种类变化。不同质量的活性污泥中存在不同的指示生物,通过指示性生物的观察,可以间接评估活性污泥的质量。另一部分是观察活性污泥中丝状菌的数量。不同质量的活性污泥中丝状菌的量是不同的,通过丝状菌数量的测量,也可间接反映活性污泥的质量。
指示性生物的观察:对于某一特定的污水处理系统,当活性污泥系统运行正常时,其生物相也本保持稳定,如果出现变化,则表示活性污泥质量发生了变化,应进一步观察并采取处理措施。微生物的种类繁多,其命名方法也非常复杂。从实际出发,运行人员应熟练掌握活性污泥中常见的微型指示生物:变形虫、鞭毛虫、草履虫、钟虫、线虫等。这些微生物中的某一种或几种是否占优势以及比例多少,将取决于工艺的运行状态。
在活性污泥培养初期,活性污泥很少或本没有,此时镜检会出现大量的变形虫,当变形虫占优势时,对污水本没有处理效果。 厌氧生物处理中的中温性甲烷菌适温度范围在20℃~40℃之间,高温性为50℃~60℃,厌氧生物处理常采用温度33℃~38℃和50℃~57℃。
培养优良、驯化成熟的生物系统具有较强的耐冲击负荷的能力,但如果pH值在大幅度内变化,则会影响反应器的效率,甚至对微生物造成毒性而使反应器实效,因为pH值的改变可能引起细胞电荷的变化,进而影响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微生物代谢中酶的活性。
综上所述,在生物系统处理废水过程中,应提供微生物佳的pH值范围,以使其在优化条件下运行。
在负荷的活性污泥系统中,鞭毛虫占优势,出水质量很差。但在活性污泥培养过程中,鞭毛虫的出现并占优势,则说明活性污泥已经形成,并且向良性方向发展。
温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活性污泥(包括厌氧、兼氧和好雪中的微生物活性程度,并且对诸如溶解氧、曝气量等产生影响,同时对生化反应速率产生影响。不同种类的微生物所生长的温度范围不同,约为5℃~80℃。在此温度范围内,可分成低生长温度、高生长温度和适生长温度。以微生物适应的温度范围,微生物可分为中温性、好热性和好冷性三类。中温微生物的生长温度范围在20℃~45℃,好冷性微生物的生长温度在20℃以下,好热性微生物的生长温度在45℃以上。
在中等负荷的活性污泥中,草履虫将占优势,此时的处理效果好,活性污泥发育正常,沉降性能和生物活性良好,出水水质好。在低负荷延时曝气活性污泥系统中,轮虫和线虫将占优势,此时出水中可能挟带大量的针状絮体。轮虫和线虫大量出现表明活性污泥正常。如发现钟虫不活跃,往往表守气不足,如果出现钟虫等原生动物死亡,则说明曝气池内有有毒物进入。在大量钟虫存在的情况下,楯线虫数量多而且活跃,这有可能会令污泥变得松散,如果钟虫数量递棘而楯纤虫数量增加,则潜伏着污泥膨胀的危险。
温度
温度对生化培养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尽管本项目废水处理工程尚未做到对生化系统控制温度的程度,但是各生化反应系统、各运行阶段中温度的测量和分析依旧对生化污泥驯化培养过程起到指导性作用,它能够为生化培养过程中各现象的解释提供依据,有助于帮助管理及操作人员对系统运行管理做出正确及时的判断。
废水生化好氧生物处理,以中温细菌为主,其生长繁殖的适温度为20℃~37℃。当温度超过高生物生长温度时,会使微生物的蛋白质迅速变性及酶系统遭到破坏而失去活性,严重者可使微生物死亡。低温会使微生物的代谢活力降低,进而处于生长繁殖停止状态,但仍保存其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