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一年,“APEC蓝”一词因承载中国民众对清新空气的期待而远播四海,而今年春节期间,大江南北数十城市的PM2.5爆表,让“春节霾”成为舆论争议话题。其实,除了大气污染,去年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近六成地下水水质差,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达19.4%。
提出“美丽中国”的概念,“建设”也写入党章。但是,在应接不暇的环境污染数据曝光之后,中国的“美丽”愿景该如何变成现实?依旧是今年全国的焦点议题。
2月28日,中国能源学会副会长、国家“973”计划风能项目科学家顾为东公布的新研究成果显示,与英美等国家工业化过程中的“雾霾”相比较,中国“雾霾”形成机理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
他认为,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工业等污染和广大郊区、农村的土壤、水源严重污染的叠加效应,是中国严重雾霾形成的特殊机理。该项研究得到了国家973计划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
2012年冬以来,“雾霾”频繁肆虐于中国北京以及广大中东部地区上空,其范围之广、时间之长、影响之重,令全国乃至全世界感到。
气象学解释,雾是气溶胶系统,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能见度降低到1000米以内的自然现象。雾和霾的区别在于水分含量的大小:水分含量达到90%的叫雾,水分含量低于80%的叫霾。80%~90%之间的,是雾和霾的混合物,主要成分是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