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7瓷”是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景德镇国营瓷厂生产瓷器的简称。主要包括红星、宇宙、为民、艺术、、人民、、光明、东风、景兴、新华、红光、雕塑、曙光瓷厂等等,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制作的瓷器,也归属其中。
之所以许多藏友格外偏爱“567瓷”,一方面因为当年曾在计划经济时代景德镇瓷厂工作过的人还有部分健在,对现有器物可以辨认,不像宋、元、明、清朝瓷器难以判别,另一方面,出于对亲历且逝去的那段时光的留恋情怀。
“567瓷”可以称作是新中国陶瓷上的历史文献,这一时间段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合作化时期、大跃进时期、“文革”时期等。因此,瓷器制作在造型、品种、题材和画工上都紧跟着历史进程,题材上多是表现当时特的社会面貌,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堪称当代“新官窑”。
恰巧“567瓷”的时代特点很容易打动现在的收藏群体,人民公社、大跃进等时期是现在很多中老年人都经历过的生活片段,落在陶瓷作品上的这些内容,很容易让他们产生一种怀旧的情绪,从而打动他们的收藏欲望。
有评论,在新中国这个时间段制作的瓷器,堪比清三代御窑厂制瓷,甚至有一部分学者曾说,如青花大王王步等陶瓷大家制作的瓷器,已直追清三代,无论从艺术价值,工艺价值,还是从文化价值而言。
瓷厂与昔日的御窑厂一样,皆是“国家营建并专项拨款,集天下能之匠,用天下好之料,行天下熟练之工艺”,加之艺术家和匠人的社会建设之热情,确实创作了时代的艺术珍品瓷器。
期间也涌现了大量的陶瓷美术家,有一份并不完整的名单,上面有:毕渊明、章仕保、吴康、王小凡、叶震嘉、赵惠民、常兆新、涂菊清、潘文复、章亮、章文超、王隆夫、田慧棣、翟筱翔、沈盛生、徐焕文、邹甫仁、余文襄、叶冬青、陈先水、周湘甫、叶震嘉、常兆新、邹国均、汪昆荣、吴元清、王一亭、王鹤亭……许多人物现在只能从历史和瓷器中品读,可谓“家家抱荆山之玉,个个握灵蛇之珠”,各怀绝技。
二十世纪50-80年代的国家用瓷和出口瓷为代表的这个时代的国营体制下集体分工合作的集体才华和智慧结晶的国家用瓷和出口瓷,其中的高等级品基本代表了这个时期全面的工艺、前朝的陶瓷品质和艺术成就。许多创烧品种已经达到了中国陶瓷史上有史以来的艺术成就,并且呈现出典型的的审美意趣。
相信随着整个藏界对这个时期的人的加深,新中国瓷器的藏界地位必然与宋元明清各朝的创新品种并列于中国陶瓷史之林。
567瓷器即上世纪50、60、70年代景德镇各国有瓷厂生产的瓷器,也有人称之为“厂瓷”,或“红色官窑瓷”。那么567瓷器有没有收藏价值呢?
人们关注567瓷器,大概是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进入90年代中期,国有陶瓷企业改革深入推进,“厂瓷”逐渐成为历史,收藏热便逐渐升温,2000年以后,随着艺术瓷市场的理性回归,567瓷器更成为。如今身为红色藏品的他们,收藏价值日渐高涨,不少名家作品更是动辄几十万的拍卖价格。那么567瓷器的特殊意义究竟在哪里,为什么这些瓷器的如此值钱呢?
567瓷器鉴定
万寿无疆是存量很大的一个款式,但是的万寿无疆很少,可以说,市面所见的都不是万寿无疆。的万寿无疆盘至少满足5个条件:、没有表面磨损;第二、没有磕碰冲线;第三、绘画娴熟流畅;第四、填彩要匀称且富有立体感;第五、也是关键的一点是颜色要正。
事实上,无寿无疆既是“567”瓷器中经典的一个款式,也是比较有制作难度的一个款式。要求其中凹陷的纹路不被红色颜料填充,又要求凹陷的纹路四周被红色颜料填满。这就是所谓的填彩,即填入彩色颜料的功夫,在全凭毛笔绘画与小工具(忘了是啥了)辅助的条件下,要想做到填彩与绘画的和谐感,并不容易,根据往期文章里的反面案例,就可以知道,新的万寿无疆的填彩是多么恶俗!
颜色是“567”瓷器永恒的话题,这是矿物质颜料与化学颜料的斗争,也是567新老瓷器的鉴定核心区别所在。矿物质颜料经过30年,光泽柔和不刺眼,贼光褪去;反观化学颜料,处处透露着低廉、违背眼球观感的光泽。
读到这,很多人不懂,不明白,不明白什么是违背眼球的观感,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割开一个树干,其中的树干的花纹和颜色是鲜活的、自然的、柔和的;但是你使用喷漆,得到的树干的花纹、颜色是违背眼球观感的,它的光泽是直刺你的眼球的。 ——腊八粥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