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蓝,中国的特种金属工艺品类之一,到明代景泰年间这种工艺技术制作达到了,制作出的工艺品为精美而,故后人称这种金属器为“景泰蓝”。景泰蓝正名“铜胎掐丝珐琅”,俗名“珐蓝”,又称“嵌珐琅”,是一种在铜质的胎型上,用柔软的扁铜丝,掐成各种花纹焊上,然后把珐琅质的色釉填充在花纹内烧制而成的器物 。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间盛行,制作技艺比较成熟,使用的珐琅釉多以蓝色为主,故而得名“景泰蓝”。
该炉景泰蓝三足冲天双耳,鼓腹,炉体下部分更厚重,炉体两边双耳冲天,底书“嘉庆年制”。器形稳重大气,包浆自然漂亮,造型大气古朴典雅,历经数沧桑品相完好,属炉中之。嘉庆皇帝在位时,嘉庆皇帝询问铸工说,铜炼几次才能精纯,铸工回答说用六火炼铜,就会现出珠宝的光彩。于是嘉庆皇帝命令炼十二火,把铜做成条。再用赤火熔化铜条,置于钢铁制成的筛格上,把先滴下的精纯的选取出来制成炉,把仍存于筛格上的取出来制成其他的器物。铜体表面在掐丝填上宝石粉末所制造成景泰蓝的香炉。
嘉庆中期模仿宣德的烧斑,掩盖了炉的本质,就用一种外国产的卤液浸润、擦拭、薰洗,把色彩变为蜡茶。到了嘉庆末期,则更加显示它自然色泽,着色更淡。后人评论说,嘉庆炉有五等色:栗壳、茄皮、棠梨、褐色,而以佛经纸的色泽为。景泰蓝的炉腹下铸成祥云涌起的样子,景泰蓝的炉口下部为祥云翻覆的样子。
此藏品为嘉庆年制款的景泰蓝铜炉。此炉为三足炉,以紫铜和掐丝宝石粉末制成,矮扁圆形腹,口沿上立有双耳,呈扁圆形,底部镌刻“嘉庆年制”楷书款,此炉制作精巧,通体光素,尽显景泰蓝铜炉精纯美质,铜质精良,包浆自然。兼具着观赏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嘉庆炉,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不失为一枚收藏中的,收藏价值。此件藏品出自于江苏私人收藏家,祖上世代收藏,保存至今完好无损,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