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在众多品种之中,黑釉瓷器为浓墨重彩。据史料记载,黑釉工艺早出现于东汉中、晚期,但当时的釉色不甚纯净,釉层也薄厚不均,常有蜡泪痕。后历经千年的发展,黑釉瓷终于在宋朝时期迎来了艺术。
黑釉——古籍中常称为“乌泥建”、“黑建”、或“紫建”,在唐代便已盛行,入宋以后,黑釉瓷器更是大量烧造,这与当时的饮茶风尚密不可分。
宋代盛行“斗茶”,大文(chi)豪(huo) 苏轼曾赋诗“雪芽为我求阳羡,乳水君应饷惠泉”。斗茶以茶汤乳花纯白鲜明、着盏无水痕或咬盏持久、水痕晚现为胜,完全由视觉感官来验定。因此,茶盏要以易于观察茶色、水痕为宜,黑釉瓷茶盏适合斗茶之需。
在斗茶艺术不断向更高境界推进过程中,茶具的品质也需不断提高。当时负的茶盏当属八闽(现福建地区)的建窑黑釉盏,宋徽宗曾在《大观茶论》中评价:“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
建窑盏以各种“窑变斑”,窑变斑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建窑胎和釉中富含的铁,所以烧黑釉要求高温且窑内完全呈现无氧气氛。建窑在中国陶瓷史上的成就,在于了几种特殊的结晶釉,在烧制过程中自然生成“窑变”。其外观千变万化,每一种窑变都是,。神奇之处是在光线照射下会呈现梦幻般的色彩,璀璨若星河宇宙,且随着视角的改变色彩变幻莫测,故有“曜变”之称。
如今流传下来的建窑黑釉曜变茶盏,且多藏于日本,据传是在宋朝将毁之际流传到海外,才得以幸存。在我国杭州也曾出土过一只建窑曜变茶盏,虽有残缺,但圈足几乎都保存下来,茶盏原本的器形也相当清楚。全器施挂饱满且厚实的黑釉,然而在呈现束口形式的口缘处,釉药渐薄。胎土为建窑特有的墨黑色,圈足的作法则与传世品相同。
不过关于黑釉曜变茶盏存世甚少的原因,还有一种说法是,曜变盏烧制难度,成品率极低,万无所得,要从上百万件、乃至更多的建盏里才能偶然发现,在宋朝当时的条件难以实现量产,故而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