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别古铜镜的真伪,应该从铜镜的性质、纹饰、表现的内容等方面,对各时代的铜镜进行充分的了解。古代的铜镜传于今日的,均是出土的文物。所谓出土文物,不是指兵荒变乱的流落地中,大致都是墓中的殉葬之物。
古代,墓葬水银,因此今日出土的铜镜必均受有水银的染变。但因铜质的优劣及水银的强弱,它的水银色也自不相同,有银色的、有铅色的。铜镜的质地晶莹,又先得水银沾染,年久入骨,满背水银,千古亮白,称为银背;如果先受血水秽污、再受水银侵入,其铜质复杂,则色如铅,年远色滞,称为铅背;还有半水银半青绿朱砂堆的,先受血肉秽腐,其半日久酿成青绿,其半净者,乃染水银,故一镜之背二色间杂也。
在过去收藏铜镜多半依附于收藏青铜器内,一般喜爱青铜器收藏家,多半也会收几面铜镜。青铜器是此门类永远的主角,重要的青铜器大多是为礼器,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崇高的地位不言可喻,在中国歷代收藏中都是别。铜镜量颇大但精美的并不多,尤以日本与欧美收藏为数不少。日本正仓院庋藏的〈国宝级唐代螺钿镜〉,可说是传世品里的文物;前几年日本收藏家千石唯司释出收藏,市场上出现不少也带动一波行情。战国以降青铜器衰退,制镜工艺在唐代达到顶峰,也并非春秋战国汉代的铜镜价值低,而是唐镜在保存上品相更完整。如藏家所喜爱的金银平脱镜,是用金或银的薄片以动物纹或花纹贴在铜镜上,再用刻画的方法画出细纹,或用螺钿镶嵌,非常精美。但也因为保存不易,大部份都有修补。铜镜与青铜器、三彩等出土文物,目前在欧美拍卖需要传世的证明,影响到市场交流,在未来还期待政策的松绑与更多的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