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釉里红烧制成功的第二个关键是窑温。由于铜元素烧成红色的温度范围高(都在1300度以上),烧成温度范围窄(古代在20-50度之间),古人烧柴很难把葫芦窑烧到那么高的温度,几十度的温差,在没有现代测温仪器的时候,也极难掌握。所以成品率极低。
元代景德镇放弃了烧了几的龙窑,该有馒头窑,又在馒头窑的基础上升级为葫芦窑。到明代发明了所谓镇窑,窑炉结构的改进,都是为了适应高温釉下彩瓷的生产的。煮饭的锅子不一样了,烧出来的饭菜味道也自然不同。现代所用的电窑,煤气窑,太过。所以成品率。对于古人而言极难的釉里红瓷器,也就从王谢之燕变成了寻常人家了。
釉里红瓷是釉下彩绘瓷中的一种,釉里红用铜红料在瓷胎上绘画,施透明釉后在高温中一次烧成。釉里红的烧制难度,窑温温度误差大于两位数可能就成败笔,基本釉里红瓷是在还原气氛中制成,那什么是还原气氛呢?简单来说,釉里红瓷器是在窑炉经烧而成,釉里红属釉下彩,要经烧1200℃-1400℃而成,在高温烧制期间,窑炉得关着窑门,闷着火烧就叫还原气氛。如果窑内温度过低则色泽变黑,温度过高颜色就飞了,所以温度的控制需要在丰富的窑工掌握完烧。还原气氛烧的瓷器会更加细腻。
元釉里红瓷以铜红料为呈色剂,绘画在瓷的的胚胎上,盖一层透明石灰质青白釉,高温烧制而成,烧成中要求强还原气氛和适当的温度控制。虽然成品优美,但是铜红料很容易受温度影响,元釉里红瓷发色深沉,发色沉于胎釉之下,入胎骨的较多。元釉里红色色调主要是红色但有点偏紫黑色,呈现鲜红色的较少,主要还是窑温控制较好的情况下显。不过元釉里红都有一个问题,就是色泽虽鲜艳,但是整体上看不全部是一模一样的,但存在间隔不够均匀、不够稳定的状态,大部分釉里红呈现出浅红、红与深红的夹杂灰色,显示出不同程度的晕散。
现代仿品因窑温技术的提高,得到了稳定控制,呈色会比较稳定,但是为了呈现出真品的晕散可能会添加多一层色剂进行配调,但是不难看出晕散仿制是比较规则的分布且不自然的。
元代釉里红瓷器现在价格多少 近期成交记录如下!
釉里红历史拍卖成交价格前5名:
名:元 釉里红云龙纹大口梅瓶
拍卖时间:2013-10-27
拍卖会:2013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成交价:RMB 1.1亿
第二名:明洪武 釉里红云龙纹双龙耳瓶
拍卖时间:2013-06-23
拍卖会:2013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成交价:RMB 9385万
第三名:元 釉里红凤穿牡丹纹刻花扁壶
拍卖时间:2013-06-23
拍卖会:2013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成交价:RMB 7268万
第四名:明洪武 釉里红缠枝牡丹纹玉壶春瓶
拍卖时间:2006-05-30
拍卖会:2006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成交价:RMB 8166万
第五名: 元 釉里红凤穿牡丹纹玉壶春瓶
拍卖时间:2013-10-27
拍卖会:2013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成交价:RMB 5716万
自从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以来,明代釉里红瓷品在国际拍卖市场上价位扶摇直上。1986年,一件明洪武釉里红牡丹莲花纹大盘在香港以940万港元为日本人拍走,据估计,此品当今若再上市拍卖,价位当在2000万港元以上!1989年,一件洪武釉里红牡丹菊花大碗更以2035万港元的创世界纪录价位在港拍卖成交。这一价位不仅是釉里红瓷品和明瓷拍卖之,也是中国文物艺术品在国际拍卖市场上所创位纪录之一。至今,明代釉里红瓷品在国际拍卖市场的位一直保持稳定状态,几乎每件明釉里红瓷品,都能在拍卖市场上以不低于百万港元的价位成交!影响所及,清初釉里红瓷品,在拍卖市场上价位也直追明瓷。历史上只有三个时期充分烧造过:元代、永宣时期、康乾盛世,其他时期非常。
釉里红系创烧于六百三十多年前的元末,流行于明初。由于釉里红烧制难度大、成品率低的缘故,至明中期后便逐渐消失了。在雍正、乾隆期间,又推出了青花釉里红。所谓青花釉里红,是将青、红两种釉下彩绘于同一器物上的装饰。
在透明釉的覆盖下,经高温煅烧而成。改变了以前只绘一色之单调。青红两色互相衬托,显得分外娇娆,令人赏心悦目。清康熙年间又烧制成功了失传已久的釉里红,其呈色较为稳定。到雍正期间,色调鲜红的釉里红,显色稳定精美;所绘制的图案,烧制后线条清晰,可谓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釉里红烧制条件苛刻,对窑室气氛要求比青花严格,故成功率低。加上烧制时工艺技术掌握难度大,从元末和洪武烧制的釉里红器皿来看,红色多数不够,呈色偏向灰褐,色鲜的极少。而直到永乐、宣德时才烧出呈色红艳如宝石的釉里红,但产品甚少。到了成化时由于工艺简便的釉上彩代替了釉里红,造成釉里红一度中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