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钧窑红斑碗
尺寸:高6.7厘米,口径15厘米,底径5.3厘米
品相:口沿磕,冲线
藏品说明:敛口,深弧腹,圈足,通体施天蓝釉,釉面莹润,色偏紫蓝,色调多变,内里一块紫斑。口沿釉薄处呈褐紫色,釉面流淌自然。胎体厚重,圈足与底部无釉露胎,胎呈砖红色。釉面密布细小气泡,略带开片,古韵十足。钧窑器始于唐代,盛于北宋,后世历朝均有仿制,其釉色华丽夺目、种类之多不胜枚举,有玫瑰紫、海棠红、茄子紫、天蓝、月白等。钧窑瓷极其珍贵,赢得了“钧瓷无对,窑变”、“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盛誉。此器造型秀美端庄,釉色凝厚滋润,光泽幽雅,瑰丽多姿,是难得的钧窑佳器。
钧瓷在烧制过程中,因釉层厚和烧成温度等原因,出现多种流纹,进一步增强了釉面装饰的效果,比较常见且为人们欣赏的是蚯蚓走泥纹、冰片纹、菟丝纹等。
蚯蚓走泥纹是钧瓷的一种自然窑变纹饰。在钧瓷的釉层里,不断出现一条条不规则的如蚯蚓走泥的痕迹,蜿蜒曲折,耐人寻味。其形成原因,过去说法不一,通过匠师的实践和考古发现得知,钧瓷系两次烧成,素烧后施一层厚釉,烧成初期,有的釉层开裂,釉面出现不规则裂缝,再经高温,釉层熔融,釉面粘度较低的部分流入裂缝,予以弥合,烧成后因受温度影响而形成走泥纹。这种流纹一般出现于釉层温度偏低部位,色泽深浅不一,有暗红色,也有青色等。
冰片纹也叫“开甲”,即在釉面上出现像冰片一样不规则的裂纹。釉面开裂,在日用陶器上本是一种致命的缺陷,而它有幸出现于美术瓷上,却是一种艺术美。钧窑器釉面开裂,增加了的开片装饰,衬托得器物古雅有趣。釉面开裂的原因是釉内过高的硅量和胎釉的膨胀系数不同,出窑后冷却时出现开裂。
莬丝纹是在烧制过程中的高温阶段,釉内的铜、铁等元素,因高温和窑内的气流影响以及造型起伏和釉汁巧妙的流淌而出现的。它如栩栩如生的免毛,有很强的立体感和动感,把釉面装饰得分外细腻柔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