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看器物中真正的老气。
传世品上应有使用和存放的痕迹,应有因岁月而留下的痕迹;出土器上应有土气侵入的痕迹。这些痕迹,表现在器物上,一个就是因为空气的氧化和长期存放在空间而形成的包浆,俗称“水头”。
而新器的青花上是没有水头的。老的传世品一定会有一些使用过的痕迹,有揩拭痕、擦伤痕等等。这种痕迹没有规则,是在岁月的流逝中自然留下的,和现代新品用人工做出使用痕不同,人工做的有规律性,比较生硬,仔细观察,可以区别。
另外,涂锌件因气泡大量破裂,造成釉面出现流动,放大镜下可见弯曲的水波纹。
总之,凡是老的东西,必定有真正的老气留存;凡找不到一点老气的器物,必定是新物无疑
可惜的是,这种工作量太大,成本过高,绝非非机构或者某个博物馆一己之力可以完成的。
通常情况下,在古陶瓷的胎、釉显微结构观察中,一般可观察到瓷胎中的主要物相为石英、长石、云母、莫来石、铁钛矿物和少量的其他矿物,还有少量的玻璃相。在釉中,除了大部分的玻璃相外,通常还有少量的残留石英、气泡,而在某些种类的古陶瓷釉中还存在一些析晶(如铁的氧化物析晶、钙长石析晶等)。
可望而不可即的瓷器胎釉成分分析鉴定法,我们接触不到,那么坊间流传的所谓死亡气泡鉴定法又是怎么回事呢?它管用吗?
其实这些古瓷的气泡特点,都是前辈学者在对真品进行显微观察中得到的视觉直观感受。古代由于多为柴窑烧制,烧成时间长,温度低很不稳定,很难控制,所以多出现大中小不同的气泡,而现代煤气窑和电窑所烧的瓷器,温度高而恒定,窑炉内气氛控制由电脑控制,烧成时间短,所以一般出现小而密集,大小非常整齐的气泡。
这种气泡的出现,是由于现代窑炉技术的高度进步造成的,古代柴窑根本做不到,所以看气泡就成了不少瓷器鉴定和普通收藏爱好者的一个法宝。
但这种方法的缺陷明显
。仿制者现已经可以用电脑调整窑炉内烧成气氛,人为烧出大中小不同的气泡。有部分做高仿瓷器的,早已经自己建造小型柴窑,烧出来的瓷器气泡与真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