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背景的影视作品里面常常有人拿起银元在嘴边一吹,放耳朵边上听响,配音还特别的加上一阵清脆的嗡嗡声,哦!这是真货。如果吹不响,那就是哑洋了。
形态辨伪
每一枚银元的花纹、图案、大小、重量、厚薄、暗记、轮齿,都遵从当时银元铸造的基本规范。
考古辨伪
银元的铸造时间、发放数量、工艺图案、重量及历史背景都是有历史可查的,都应该和当时的社会环境相吻合
锈色(包浆)辨识
在地下发掘的银元,或多或少会产生锈斑。如果两枚银元粘连,磕开以后表面会有闪闪发光的白色亮点,俗称泛银,泛银现象是无法伪造的。传世银元表面有一层氧化银,俗称包浆,有浅黑色、浅灰色、浅橙色和粟壳色等。
听音辨伪
用两枚银元互相轻轻的撞击,声音清韵柔和的就是真银元。声音尖高的是钢铁做的,声音嘶哑的是铜锡合金,声音沉闷的是“银包铜夹馅”,无声的是金属粉末水泥合成。
民国三年版
,民国三年版整体特征是正面为袁世凯侧面像,上列“民国三年”。“年”字后没有“造”字,其他年份版都在“年”字后面有一“造”字。
三年版“民”字中有一“点”,而其他年份版没有。三年版有老模和新模两种模具,老模具为185道边齿,新模具为170道边齿。
一是O版。其特点是在背面嘉禾图案中,嘉禾“8”形带结的左上方带孔内有“O”形暗记,而且袁像下巴前衣领未封领,肩章较宽,五星比较凸出。目前市场价格为2000元左右。
二是三角圆版。其特点是背面“圆”字的“口”呈“△”形,区别于其他版别的“开口”形。目前市场价格为1000元左右。
原来有的这么值钱袁大头不仅是具有不错的收藏价值,同时也是一件十分不错的艺术赏品。袁大头当时采用的是纯银材质制作,所以一枚袁大头当中的含银量也是特别的高。这一特点可以看得出当时的经济条件应该是十分不错。由于袁大头有众多的版本,所以市场上的价格有着很大的差别
老包浆是一层均匀、稀薄、稳定的氧化层加上色泽(黑、红、黄、绿等)丰富的油汗状的生物堆积物。真币包浆在放大镜下是充满诗意的,是鲜活的,而假包浆的目的是把币面盖住,怕露真容,其色调(多为深色,黑灰为主)单一,浅薄,常伴有化学味道(油、烟、酸味等)。经过酸或火的作假银元,币面死寂,字及内齿处无油汗状堆积物,如有也极薄,无立体感。且经酸经火,被烧的象一片焦土,毫无生机。这一点和真包浆区别很明显。
真包浆与币面结合十分紧密,不宜去除,假的用手一搓就掉。真包浆无论色泽还是分布一定很自然,其分布一般中心轻四周重,有自然过渡,且与文字及纹饰关系不大。如果有文字处有,无文字处无则值得怀疑。假包浆往往色泽不对,或分布不合理。
锈色辨伪银圆停止流通后,存放不当会生锈。传 世银圆锈层很薄,呈墨绿色。出土银圆一般锈层较厚,局部锈层凸起。两枚银圆锈在一起,磕开后,表面有分布不匀的白色亮点,迎光而视闪闪发光,俗称“泛银”,泛银现象是无法作伪的。陪葬出土银圆多数泛酱红色,局部有绿色锈斑。水坑银圆通体泛绿锈。真银圆的锈色是历史的烙印,很难去掉,用碱水沸煮而不退。假银圆人工做作的锈呈淡绿色,用指甲就能刮掉,用针扎在上面可直立不倒,用碱水沸煮半小时便锈色全无。假银圆的锈用鼻子闻有腥味,用舌头舔有酸味。锈色辨伪是识别银圆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