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玉器造型的主要特点是:与当时的绘画书法以及工艺雕刻紧密联系,全面继承了前代玉器多种碾工和技巧。并有显著的发展与提高,碾法体量感,并追求工笔画功力。其玉质之美、品种之多、应用之广都是。清代碾法,要求严格,规矩方圆,线如直尺、圆似满月,姿角圆润光滑,无论是器物的内膛、侧壁或痕、足等次要部位也一丝不苟,里外均话费大力气,做工十分讲究,镂空尤其重要,足以以假乱真,俏色玉各种色泽组合天衣无缝。
明清玉器千姿百态,造型各异。清代玉工善于借鉴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的成就,集阴线、阳线、镂空、俏色等多种传统做工及历代的艺术风格之大成,又吸收了外来艺术影响并加以糅合变通,创造并发展了工艺性、装饰性的治玉工艺,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和较高的艺术造诣。明清时期玉器与社会文化生活的关系日臻密切,炉、薰、瓶、鼎、簋等仿古造型的玉器层出不穷。玉质的茶酒具非常盛行。文人在书斋作画、书写,往往也用玉来做笔洗、水注、笔筒、墨床、镇纸、臂搁等文具,或以玉器装饰陈设。由于玉材的不同,琢玉工具和琢玉技巧的不同,加上审美情趣和风俗习惯的不同,每个时期玉器的造型及主题风格也是千姿百态各具特色。
明朝用玉由御用监监制,在 经济、 文化发达的大城市中亦有玉肆,的碾玉中心是苏州。明代玉器工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
明初
出土和传世的均有佳作。1970年 南京市北郊中央门南五华里明汪兴祖墓 (1371) 出土了玉带饰14块。碾琢隐起行龙,出没于祥云之中,碾工玲珑剔透,有鬼斧神工之妙。云龙的形象与布局均接近元代,玉带板数量不符合明制。1970年春到1971年初,山东邹县尚寨村鲁荒王朱檀墓(1389)出土了冕饰、玉带、玉佩、玉圭、玉砚、玉笔架、玉杯等玉器,表现了明宗室亲王生前和殉葬用玉的状况。其玉材光泽较强,碾工遒劲,磨工精润,不重细部,还保存着元代玉器的遗风。传世的青白玉镂空蟠龙带环和白玉龙首觿是永宣时期御用监所制,碾琢工整,形象细部交待明确,一丝不苟,与永乐雕漆、紫禁城内钦安殿白石栏板图案一脉相通,标志着洪武至永乐间明代玉器的特有格调已露端倪。
明中期
自成化至嘉靖中期(1456~1544)的 玉器,多集中出土于 南京、 上海、 江西等地。1977年 5月于南京市太平门外板仓村东徐达五世孙徐俌墓(1517)出土的镂空芙蓉玉带板,雕琢稍粗,反映了勋臣家族用玉的情况。上海浦东海兴路典当弄陆深(1477~1544)墓于1969 年被盗,出土了白玉铁拐李、白玉蝶、玉鸡心佩、白玉带钩、镂空寿字玉、玉戒指、玉道冠、玉簪等,玉件小巧玲珑,代表了地主、富商等人用玉的品种和作工。传世的白玉蟠龙带板,共20块,符合明制。青玉斗杯图案别致,碾出一策杖老人在松下漫步,篆草书七言诗4行,有“梅道人戏作”款,是明人伪托梅道人之名而制。此器是仿古玉,有着浓厚的文人画风格。
明晚期
嘉靖中期至崇祯十七年 (1545~1644),城市经济繁荣,玉器产量增加,苏州制玉业代表着全国玉器工艺的发展趋势。明宋应星 《天工开物》载:“良玉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今苏州)。”玉工陆子刚就出自苏州专诸巷。此期代表性的玉器有明十三陵定陵出土的玉带钩、玉碗、玉盂、玉壶、玉爵、玉圭、玉佩、玉带等,包括了死者生前御用玉器和死后的殉葬用玉。其中玉壶、玉爵等使用錾金或珠宝镶嵌工艺,更是绚丽多彩。这种金玉复合工艺本是古代固有的传统做法,但玉器上镶嵌宝石却首见于定陵玉器,其起源可能比这更早些。
当时古玉已成为古董(或称古玩),是具有的特殊商品。商人为了获取高利,便用劣质玉、掺色玉等廉价玉材制造了大批假古董,流传至今的有大量的玉壶、玉杯。在图案方面,当时符瑞吉祥的谐音题材甚为风行,这种“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图案,是为了祈福,其次才顾及到美。玉器造型装饰均极繁琐,且技艺低下,玉质不佳。粗制滥造是此期玉器的普遍现象。
萧条期
顺治、 康熙年间逐渐淘汰了明末玉器粗制滥造和格调不雅的缺陷,出现了繁荣景象。但清初准噶尔部分裂势力猖獗,堵塞了和田玉的来路,阻碍了玉器工艺的正常发展,使康熙初至乾隆二十四年(1759),长达 115年间的玉器工艺处于萧条状态,产量很少,传世的玉器更为少见。1962年北京市德胜门外小西天康熙十四年(1675)索尼孙女黑舍里氏墓曾出土了30件(双)玉器,其中大部分是宋元明古玉,康熙朝玉甚少,反映了这一时期玉器工艺的萧条情况。但此墓出土的两件玉鸡心佩及传世的清初双婴耳玉杯,康熙时玉砚, 雍正款玉杯、玉套环等器却表现出此期玉器典雅的特点。
复苏期
清玉后又开始复苏。和田玉虽顿减,却以岫岩玉代之,琢玉多面向民间。内廷玉作仅有工匠一人,形同虚设。帝后用玉均交苏州织造玉作琢治,或命粤海关采办,贡进内廷。北京的玉肆在几次战争中没有受到多大摧残,更有所发展,已成为全国大的玉器产地。光绪二十年(1894) 慈禧六十寿辰时大学士福锟等人进贡的“玉石仙台”,代表了此时北京玉器简朴浑厚的艺术特色。
如何鉴定清代玉器
鉴别方法:
1.玉料鉴别:清代玉器主要用料为和田玉,包括白玉、青玉等玉材,一般宫廷玉器多用玉料制成,民间用玉则以普通玉料居多,并且清代玉器,玉料玉质好,往往用精工,玉料越差,则雕工也比较差,而现代仿清代玉器则不会用玉料制成,会使用相似玉料如青白玉,其玉质在硬度、密度、结构、颜色上与和田玉都有差距。
2、雕工比较:清代玉器雕琢时多以手工完成,因为没有现代科学设备,在玉器的结构、比例、对称、平整度以及度上都无法严格控制,清代玉器往往会有许多误差,而仿古玉因为使用的仪器设备,在控制玉器结构等可以做到十分,但机械化同样使仿玉做工比较粗糙,其精细程度更无法比拟清代玉器。
3、图案对比:清代玉器风格受同时代绘画影响,其玉器图案有着明显的时代风格特点,而在今天,因为时代风气不同,仿古玉器已经很难达到当时的艺术效果,对于玉器艺术风格鉴赏,需要有丰富的经验以及足够的素养。
明代玉器风格清新、刚劲,棱角分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当时玉器生产主要使用质地细腻温润、玻璃光强的新疆玉。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了当时运玉材的盛况“凡玉由彼缠头面,或溯河舟,或驾驼,经浪入嘉峪,而至甘州与肃州,至则互市得兴,车入,卸萃燕京。玉工辨璞,高下定价,而后琢之,良工虽集京师,工巧推苏郡”。当时北京、苏州、杭州制玉兴盛,苏州则是全国制玉中心,出现很多制玉工匠。
近几十年来,西安出土与征集了相当丰富的明代玉器,为研究明代社会、了解明代玉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
明代的玉有和田玉、南阳玉、岫岩玉、蓝田玉,还有玛瑙、水晶等等,其中和田玉具代表性,数量也较丰富。品种有佩饰品、艺术晶、实用品、复古品及少量的礼器。造型和纹饰有人物、飞禽、走兽、昆虫、花卉、山水、楼阁等等,主要是民俗体裁,寓意吉祥。例如雕刻一大一小双龙为“苍龙教子”,三只羊为“三阳开泰”,鱼为“年年有余”等等。早在宋代,我国文物收藏之风就已萌发,金石之学兴起,仿古品随之大量涌现,史有“唐创新,宋摹古”之说。到了明代尚古风气仍在流行,集古玉与鉴赏古玉为时尚,盛行仿制古玉。
中国明、清玉器渐趋脱离五代、宋玉器形神兼备的艺术传统,形成了追求精雕细琢装饰美的艺术风格。同时,古玩商界为适应收藏、玩赏古玉器的社会风气,还大量制造了古色古香的伪赝古玉器。
质地鉴定
玉的涵义差别很大。古代玉器所用质料除硬玉、软玉外,还包括其他一些矿物和岩石,如岫岩玉、南阳玉、青田石、绿松石、玛瑙、水晶等。这些玉石的成分各不相同,质量不一,历代用量多少差异很大。软玉是中国古代玉器的主要原料,有白玉、青玉、碧玉、黄玉和墨玉等品种。软玉的产地以中国境内新疆和阗为有名,同时还有陕西产的“蓝田玉”等。硬玉则专指翡翠,属辉石类,主要产地在缅甸境内,输入中国时间较晚,直至清初才有发现。它不是中国古代玉器的主要原料。岫岩玉属蛇纹石族,产于辽宁省岫岩县,硬度较软玉低,质也较差,但用量相当大。商代妇好墓中少量玉器及满城汉墓的金缕玉衣等均由岫岩玉制成。南阳玉产于河南省,硬度较高,介于硬玉和软玉之间,也是古代玉器的重要原料。绿松石在新石器时期就与青玉、玛瑙等玉石一起用作装饰品,在甘肃永靖齐家文化遗址和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中都有发现。这些不同质地的玉石雕刻器物,优劣不一。判定优劣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根据玉器的品质、洁净度、颜色等进行质料分析,玉质的判定则需要借助于科学仪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