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主报价:4万、5万
宋宝财点评:定窑是五大名窑之一,它烧造的白瓷可以说在北宋时期达到了高峰。但定窑白瓷一般有几个特点,典型的就是它的釉色往往是泛黄,而且到北宋中期以后它是芒口来烧造;其次它上边的一些竹丝刷痕,包括泪痕等特点是非常鲜明的。这件藏品做成了仿金银器的那种花口,而且釉色比定窑更白一些。它的圈足底部有很明显的粘砂现象,再加上它的圈足修胎也有一些过宽,所以我把它定位辽代的白瓷。
辽代的白釉瓷器分两种,一种是施化妆土的,另一种是不施化妆土的。不施的胎是透明的,而这个小盘的胎体就比较透明。它的器形做成了花口,应该是仿了当时金银器的造型。这种造型在北宋时期的影青,还有一些耀州窑里面也是同样存在的。辽代白瓷与定窑在制作工艺和釉色上是有一些区别的,说它的釉。辽白瓷的釉在一般情况下白度更高一些,而定窑的釉往往是偏黄色的。而且辽白瓷的釉层相对比较厚实一些,而定窑的釉比较透明、稀薄一些;第二从它的底足来看,辽白瓷的底足相对比较宽,粘砂现象比较明显,而定窑底足修得比较细且规整,基本上没有粘砂现象。在北宋早期的时候还偶尔出现,到了中期以后都是用覆烧的方法了,所以就基本不存在粘沙现象了。
观察席意见:从图片上来看我认为这件花口折腹盘应该是北方窑厂烧制的。在以往的考古调查中,有的学者常会把这一类花口折腹盘归入到辽上京窑的范畴之内。张家口宣化张文藻墓曾出土过这类花口折腹小盘子,而在辽代时期张家口宣化地区作为武州确实已经并入到了辽境。从这个角度来看把它归入辽瓷我是赞同的。不过如果放大圈足来看,这个露胎之处的胎非常干、非常脆,而且它有一些非常精细的那种粘砂。这种粘砂和干脆的现象与我认知中的,宋代介休洪山窑的一些精细白瓷是有相似之处的。
【仿南宋·临安府行用铜质钱牌】
陈建明点评:这块长方形的铜牌
上面有一个穿孔,两面有文字,一面是“临安府行用”,另一面是“准伍佰文省”。如果对它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被列为中国(古)钱币收藏五十珍之一的临安府钱牌。
据说是南宋晚期,宋理宗景定年间发行的。
当时共有两类,一类是铅的一类是铜的,铜的面值有三种,一种是贰佰文省,一种是叁佰文省,还有就是这种准伍佰文省。
南宋当时七十七文钱算
,这样的一个钱牌实际可以兑换当时市面通的铜钱共三百八十五文。
因为它发行的时间比较短,存世,所以历朝历代都受到那些古钱收藏家们的重视。
真的这个钱币它的边廓?会做得非常规整,,两边的魏碑体风格的楷书会写得笔道遒劲有力,现代是很难模仿的。
而这枚铜牌它的铸造工艺非常的粗糙,可以看到它的边廓线,还有上面穿孔做得是粗粗细细;
第二这个楷书的文字架构松散,笔划很软,没有真币上那个文字的厚重大气的味道;
第三点上面的这个锈色,一看就是浮在面上的,没有古老的钱币因为岁月久远受到了水土侵蚀,而产生的铁骨深根的一些锈蚀。
经我鉴定,这是一枚南宋·临安府行用铜质钱牌的赝品。
:
历史上有很多这种虚值的钱币,比如说乾封泉宝、乾元重宝,一个就值当时的标准钱十个。也有的像契刀五百就值五百个(钱币),还有一刀平五千值五千个的。这些虚值货币发行后后都陆续失败了,因为古代铜是钱的一个计重的货币,我们不会说我花五千文钱就换你这么一枚。这种钱币一般来说很快都会衰亡,但是正因为它很少见,所以成为了我们现代的名珍之一。
清代中期·银装龙泉睚眦剑
估价:28万
店主报价:30万、35万
点评:龙泉宝剑非常有名,两千多年前,欧冶子在龙泉这个地方为楚王锻造了三把宝剑:七星龙渊、工布、泰阿。因此龙泉剑名扬天下。李白曾有“万里横戈探虎穴,三杯拔剑舞龙泉。”就表现了江湖英雄豪杰的书剑恩仇,侠义情怀。剑作为百兵之君,在明清时期退出了实战使用,成为民间练武、防身、镇宅、送礼的佳品。普通的龙泉宝剑在剑身上的剑装基本为铜质,或铜鎏金。而这件藏品的特殊之处在于身上的剑装为银制,剑条采用了三枚夹钢复合的工艺,经过反复折叠锻打留下了折叠锻打纹,纹路优美,而红木鞘上的包浆以及剑鞘上的银装均为原装,银装上有篆书“龙泉”二字。剑格上为睚眦造型,非常凶猛,在制造工艺以及錾刻形制上美轮美奂,非常精妙。这样的宝剑在当时属于私人定制产物。是清代中期银装龙泉睚眦剑的。
【徐悲鸿·致叶恭绰信札一通】
店主报价:16万、25万
这件是特殊类的藏品,
一通信札。它不是写给一般的人,是写给玉甫先生。
是叶恭绰,
他在民国时期曾经担任过铁道部部长。
而且叶恭绰十分喜欢收藏,可想而知这个是徐悲鸿跟当时的一些权贵交往的一个证物。这封信札如果是真的,那字体应该显得特别敦厚,这个是很难的。就是说这个墨,这个笔迹是留得住的,而且很有韵味。而且他写这种信一定是一口气写出来,如果让造假者来模仿,不可能做到一口气把它写完。肯定是要看着一个本子,慢慢的,写一下停一下,那整个气就不
了。
那种书信的潇洒,那种艺术性就体现不出来了。再看这封信上的字,
这个长短线、粗细线,
还有这个墨多、墨少都非常。经我鉴定,这是一件徐悲鸿·致叶恭绰信札一通的真品。
《华山论鉴》如约呈现
每周日晚间22:10陕西卫视
每周一午间12:00陕西卫视重播
每周四晚间22:10陕西卫视重播
每周一网络版视频更新
清代中期·剔红赏瓶
估价:30万
店主报价:28万、15万、35万
点评:该藏品在漆器中被称为剔红,即主色调为红色,在漆胎上采用剃、雕、刻的工艺手法制成的器物。剔红的立体感很强,且所表现的内容丰富。由于剔红的制作工艺极为复杂,且成本昂贵,因而从古到今一直是权力、地位、财富的象征。赏瓶的器型来源于玉壶春瓶,在雍正时期,雍正皇帝对该种长颈鼓腹圈足的器物造型尤为喜爱。纵观这件藏品,从沿口的卷草纹到云雷纹,瓶颈的四季花卉和肩部的云雷纹与瓶身十八罗汉的开光相呼应,且带有佛教轮、螺、伞、盖、花、罐、鱼、长的八吉祥,以及底部的云雷纹和圈足变体的“寿”字,共有九层纹饰。暗合了当时皇帝九五的身份地位,符合清代赏瓶的样式,且刻画刀法灵活犀利,体现出乾隆时期漆雕的创作手法,是一件清代中期剔红赏瓶的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