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世宁,清代画家,1688-1766年,意大利米兰人。他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年轻时在欧洲学习绘画,曾为教堂绘制圣像。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作为天主教耶稣会的修道士来中国传教,到京后约于雍正元年(1723)进入如意馆,成为宫廷画家。他很好地融合了中西绘画技法,既讲究西方绘画中的立体效果,注意透视和明暗,重视写实和结构准确的合理性。由于他能画并精通建筑学,曾参与增修圆明园建筑工事。擅画肖像、走兽、花果、翎毛尤善画马。所作大多以西画法入绢纸,略参中法,以写实为工,专注形似。他将欧洲的绘画品种和方法传授给中国的宫廷画家,为中西文化艺术的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颇得青睐。去世后葬于北京阜城门外。存世作品有《聚瑞图》、《嵩献英芝图》、《百骏图》、《弘历及后妃像》、《平定西域战图》等。
五牛图
作者 韩滉(huàng)(723年-787年3月19日 ),字太冲,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画家、宰相,太子少师韩休之子。贞元初,官至检校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晋国公。卒赠太傅,谥号忠肃 。
韩滉《五牛图》,中国传世名画,是少数几件唐代传世纸绢画作品真迹之一,也是现存古的纸本中国画,堪称“镇国之宝”,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五牛图》麻纸本,纵20.8厘米,横139.8厘米,无作者款印,有赵构、赵孟頫、孙弘、项元汴、弘历、金农等十四家题记。画中五头不同形态的牛,韩滉以淳朴的画风和的艺术技巧,表现了唐代画牛所达到的高水平,被称为“中国传世名画”之一。
《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张择端的代表作,描绘了北宋故都汴京的景色,曾经为北宋宣和内府所收藏。绢本、淡设色,高24.8厘米,长528.7厘米,原作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犹如一首韵律和谐的乐曲,真实地演绎着900年前汴梁城的都市生活。它是一幅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风俗长卷。张择端成功地描绘出汴京城内及近郊在清明时节社会上各的生活景象。主要表现的是劳动者和小市民。对人物、建筑物、交通工具、树木、水流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处理,非常巧妙,整体感很强,具有的考史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