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丽青瓷,是高丽王朝(918~1392年)工艺美术的代表,它将中国唐宋的制瓷技术和装饰艺术融入高丽文化,在拿来主义的基础上改造重塑,形成了自身立的文化体系,在世界陶瓷史树一帜。高丽青瓷与中国陶瓷的关系,远非只是业界熟知的越窑、汝窑、耀州等窑系渊源,如果足够、细致的比较研究,将会发觉它在器制、纹饰、造型和工艺手法等方面,与更多的中国唐宋辽金窑场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它博采了众多中国窑场的工艺特色,并且将各种不同元素“镶嵌”进青瓷里,融治于一炉 —— 当然,个别工艺手法,孰先孰后,母本版权归属等精深问题,还有待学术推进和考古追索,实事求是的说话,不要像某些国家某些学者那般偏隘,夜郎自大,连孔子的国籍都扯谈。
历史上的中国人则相当大度,宋人曾对高丽瓷不吝赞誉,宋朝也进口不少。能够向中国输入的外国陶瓷,史上恐也只此一家。宋代太平老人《袖中锦》所谓“高丽秘色天下”的说法、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的溢美之辞,虽然无非个别文人的一家见识,每搀有猎奇心态和个人喜好,或有夸张之嫌,但亦足证高丽青瓷的水准。
高丽青瓷以巧饰繁雕的装饰见长,与中土士大夫们追求青瓷简约、素净、内敛、典雅的艺术效果,纯粹以釉色和玉质感取胜的文人审美取向,实是大相径庭,本来就不能简单的比较优劣,各有所擅罢。脱离审美主体的主观性和审美价值的多样性,妄论高下,奢谈优劣,实不足取。
13世纪的高丽青瓷对于装饰技法的创新与重视,显示出新兴对于华丽视觉感受的喜爱,其中具代表性者即为镶嵌青瓷。其装饰技法是在原本的器皿上刻、剔画出图案与线条,再填入赭、白色的粉料,并刮去溢出的化妆土,素烧后再上青釉烧制。由于配合透明度高的青釉,在青釉之下仍可清楚可见黑白图案,与灰青的底胎形成鲜明对比。
高丽青瓷在十四世纪走向衰微,之后转向其变种──粉青沙器的发展。粉青沙器是朝鲜族传统陶瓷的一种,起源于高丽王朝末期。其工艺特点是在灰色或灰白色的胎土上沾染上白土,又在其表面上覆盖透明釉药的灰青色。在15世纪前期的世宗年间,发展较快,尤其受到了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