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五铢钱:奠定了汉武帝霸业基础的货币

新浪微博
QQ空间
豆瓣网
百度新首页
取消

秦朝使用的是“半两”钱,它在秦国的崛起以及统一六国的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汉初继续沿用了半两钱。但是,汉武帝一继位就迫不及待地进行币制改革。前后历时27年,经过6次反复,终废弃半两钱,确立了五铢钱的重量标准。这是为什么呢?


先说汉武帝币制改革的政治目的

汉武帝于公元前140年登基,但是在14年前,即公元前154年(景帝三年),曾经发生了一场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之乱,如果不是名将周亚夫力挽狂澜,平定了叛乱,吴王刘濞就取代景帝成为皇帝,那就没有武帝的什么事了。而吴王刘濞之所以能够发动这场叛乱,很重要的一个条件是因为他拥有铸造货币的权力,并因此而聚敛了发动叛乱的经费。


大家可能会有疑问,铸币权应该是由中央垄断的,作为地方的诸侯国怎么也能铸造货币呢?

这是特殊历史背景下的产物。


汉初因为秦末农民起义以及楚汉战争的破坏,物质极度匮乏。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说,当时甚至连皇帝乘坐的马车都找不到四匹颜色一样的马,丞相、将军就只能乘坐牛车,一般老百姓更是到了没有剩余的东西需要储藏的地步。


在这种国困民穷,商品匮乏的情况下,秦朝遗留下来的重达12铢的半两钱,因为面值太高,不能适应汉初低水平的经济生活,几乎失去了交易的功能。因此,为了解决流通中缺钱的困境,以便尽快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刘邦在称帝的当年,即公元前206年,就颁布了法令,允许民间铸造减重的半两钱,名称虽然还是叫“半两”,但是重量却已经减轻了,这就是汉朝初期铸造的榆荚半两、八铢半两。

下面我们再看看汉武帝的经济算计

汉武帝是古代帝王中一个极富个性且有政治抱负的人,他登基之后凭借着“文景之治”所积累的物质基础,一改他的父亲和爷爷,即景帝和文帝所崇尚的“无为”黄老思想,对内、对外都推行了积极的扩张政策,史书上说他是“外事四夷,内兴功利”。


是派卫青、霍去病北伐匈奴,收复河套及河西走廊地区;又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在西南方面,收复了夜郎和西南夷,将四川以西以及云南、贵州纳入版图;在东南方面,出兵平定南越、闽越,将广东、广西以及福建纳入了版图;在东北方面,灭卫氏朝鲜,将朝鲜半岛纳入版图。


汉武帝通过对四周的征伐,不但解除了汉初匈奴带来的威胁,而且基本上奠定了我国古代的疆域范围。


这些大规模的军事行动都是要花费钱财的,因此开支浩大,“文景之治”所积累的那点财富很快就被他给花光了。面对捉襟见肘的财政,汉武帝为了筹措新的经费,就从币制上着手,先后进行了6次变革,在对社会财富重新洗牌、填补中央财政空缺的同时,又将铸币权收归了中,并终确定了五铢钱的重量标准,真可谓是一箭三雕。因此,我们可以说:正是五铢钱奠定了汉武帝霸业的基础!


那汉武帝是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的呢?


接下来简单给大家介绍那次一波几折、影响深远的币制改革。


是建元元年(前140),销毁“四铢半两”,改铸“三铢”钱。这是因为当时流通的“半两”钱名义上重四铢,实际上已经减重到只有三铢或还不足三铢,改铸三铢钱就是为了使它名实相副。但是,汉武帝没有想到这样一来却又引起了民间的私铸,被迫于5年后又废弃三铢钱,重新恢复使用“四铢半两”。实际上是等于转了一圈又回到了原地。


第二次主要体现在技术上。停铸三铢钱之后,恢复铸造的“四铢半两”重约2克左右,比文帝时期的“四铢半两”钱略微轻薄。但是,技术上有一个重要的改进,就是加了一个浅细的外郭,被称为“有郭半两”。可不要小看了这个郭,它可是一项重要的技术创新!


这是为了防止私铸者磨取铜钱的边郭,用磨下来的铜屑铸钱。加了边郭之后,既可以防止磨边取铜,又可以减轻流通中对钱币上文字的磨损,一举两得。因此,这是中国古代铸钱技术上的一大进步,此后铸造的钱币就都带有这样一个边郭。这项技术中国是的,比欧洲要早。


第三次发生在元狩四年(前119)。当年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军资耗损严重,国库空虚。为了增加收入,汉武帝采纳张汤的建议,铸造了“白金三品”并发行了“白鹿皮币”。前面已经讲过,这里就不展开了。


第四次是元狩五年(前118),即卫青讨伐匈奴的第二年,在发行“白鹿皮币”、铸造“白金三品”的同时,又废弃了四铢半两钱,准许郡国铸造一种新钱,以“五铢”为文,这就是初的“五铢”钱。

由中央统一规定重量、尺寸、文字,由各郡国分别铸造,所以被称为“郡国五铢”。这样一来,从公元前336年秦国“初行钱”开始铸造、后来统一了中国古代货币的“半两”钱,在流通使用了二百多年之后,终被五铢钱替代了。


第五次发生于元鼎二年(前115)。因为郡国五铢钱的尺寸、大小以及工艺都不统一,给盗铸者提供了可乘之机并愈演愈烈。为了杜绝盗铸,汉武帝又发布诏书不许郡国铸钱,改由京师的钟官负责,统一铸造“赤仄五铢”

所谓“赤仄”(赤侧)指的是一种将外郭剉平的工艺,“赤仄五铢”就是指经过这种加工净边的五铢钱。规定“赤仄”五铢钱,一枚等于此前郡国铸造的五铢钱5枚,民众缴纳赋税以及官府使用,都是锺官铸造的赤侧五铢钱才行,希望以此来杜绝盗铸现象的发生。


第六次发生于元鼎四年(前113),统一铸造赤仄五铢钱仅仅两年之后,汉武帝又发布诏书,废除了赤仄钱与郡国五铢之间1﹕5的比价,规定各种五铢钱都平价流通。后来又再次重申禁止郡国铸钱,只准上林三官铸钱,并废止了以前的各种钱,规定天下不是上林三官铸造的钱都不准使用。

深圳市乾龙国际艺术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为你提供的“五铢钱:奠定了汉武帝霸业基础的货币”详细介绍
在线留言

*详情

*联系

*手机

私下信息

VIP推荐信息

热门搜索

古币/纸币>历代古钱>五铢钱:奠定
信息由发布人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合法性由发布人负责;交易汇款需谨慎,请注意调查核实。
触屏版 电脑版
@2009-2024 京ICP证10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