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通宝是乾隆时期的流通货币, 乾隆皇帝在位的60年里施展其“文治武功”的治国策略,创造了封建社会里后一个辉煌盛世,之后民间便盛传佩带“乾隆通宝”铜钱可驱灾,又因乾隆二字谐音“钱隆”而备受后世藏家所喜爱的钱币。
乾隆通宝,字从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读,钱背文字沿雍正满文钱式穿孔左边有"宝"字,穿孔右边铸有各局名。乾隆通宝”版式很多,钱文方面京局的多用宋体,宝浙局多用楷书,宝陕、宝川两局用隶书,但大多数地方钱局用宋体。新疆红钱部分局背满文,其他则背维文和满文。少数钱背有星、汉字,又有记年,记值,合背,吉语等钱。乾隆常见的共有二十二个铸局,新疆红钱有六个铸局。
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高宗即位,改元乾隆。铸行“乾隆通宝”,要求仍重一钱二分,该钱书法铸工都比雍正时更为精美。初清仍继续执行通货紧缩的政策。钱局较雍正时有所增减,在乾隆四年,停了宝河、宝巩、宝济三局,于乾隆五年时开宝福局,七年开宝桂局,十年开宝直局。乾隆朝以前的制钱不加锡,以铜、铅、锌配制,称之为“黄钱”,在乾隆五年规定在铸钱铜料之中加百分之二的锡,称为“青钱”。说是为杜绝私钱,实则无异于减重。“乾隆四十年时,私铸情况日盛,各省官员出现盗铸,对此无计可施,加上云南铜产量逐年递减,导致铜价飞涨,铸钱成本也随之水涨船高。清继而又采取了通货紧缩政策,先后停铸了宝直、大理、广西、临安等局,同时鼓励商人从海外进口铜材。但是这些措施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私铸虽有所减少,但官钱不见增加,民间交易缺钱,就出现了使用古钱的现象。到了乾隆五十年后,又相继开了宝直等局,同时放宽了铸钱的标准,所以导致乾隆后期制钱的质量参差不齐,大不如初的情况。此外在乾隆朝时期在新疆出了“乾隆通宝”红钱(也做普尔钱,“普尔”维语即钱的意思),是以新疆产铜为原料,在新疆地区铸行的,此后各朝均有铸行。
近年乾隆通宝拍卖纪录:
乾隆通宝背天下太平宫钱雕母 估价: 280.00-280.00万HKD 成交价: 336.00万HKD拍卖日期: 2019-01-25
乾隆通宝 估价: 136.00-136.00万SGD 成交价: 165.00万SGD 拍卖日期: 2019-01-12
乾隆通宝小平铁母 估价: 128.00-128.00万HKD 成交价: 180.00万HKD 拍卖日期: 2018-11-25
乾隆通宝母钱 估价: 100.00-100.00万RMB 成交价: 110.00万RMB 拍卖日期: 2018-11-09
乾隆通宝背天下太平宫钱 估价: 101.00-101.00万AED 成交价: 111.10万AED 拍卖日期: 2018-10-17
乾隆通宝 估价: 104.00-104.00万AED 成交价: 114.40万AED 拍卖日期: 2018-10-17
乾隆通宝小平母钱 估价: 160.00-160.00万HKD 成交价: 160.00万HKD 拍卖日期: 2018-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