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统一六国之前,各国钱币的形状不一,如铲币、刀币、环钱等,且只能在各自统辖的范围内流通;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确定统一法律、度量衡、货币和文字,废止了战国后期六国旧钱,在战国秦半两钱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在全国通行,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半两钱成了全国的法定货币,刀币、布币等货币渐渐消散踪影,圆形方孔钱成为后世数千年的标配。
这种货币制度,许多人认为自秦始皇始,事实却非如此,圆形方孔钱,纷乱的战国时代,圆形方孔钱的雏形其实已经出现。
《吕氏春秋·圜道篇》:“天道圆,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天下。”战国末年的统治者们,多认为外圆象征天命,内方则代表皇权,那么把钱币做成圆形方孔,则能象征“天命皇权”,也是好的洗脑方法。
当然,早的圜形钱币,其实在战国的诸国中也有存在,初期的圜钱穿孔比较狭小,后来逐渐变大,钱币正面铸有铭文,其背面则模拟了玉璧或纺轮的形状,体现的是古代人们对财富的向往。周国、赵魏、齐燕等国,均有运用圜钱。
这种形式的钱币,跟布币、刀币比较起来,更便于携带,更容易互相接受,对商品贸易的发展是有推进作用的,因此在战国末年就成为更为流行的铸币体系。齐国铸“益化”、燕国铸“一化”、秦国铸“文信”和“长安”等,则已经成为方孔圆钱的早起源,其中“文信”则是大名鼎鼎的吕不韦所铸造的。
圆形方孔钱的本质,源自阴阳家的“天圆地方”,其构图就借鉴了阴阳家的宇宙图式,战国虽有百家争鸣,有趣的是诸子百家都对这个观点未有异疑,后世的学者们,都以此为范本。《淮南子》有言:“天圆地方、道在中央“,《钱神论》中有“钱之为体,有乾有坤,内则其方,外则其圆”,圆形方孔钱正是古人心目中神圣的宇宙次序的精华浓缩。
在道家观点中,以有形的圆,弥补无形的天,以无内容的“虚方”,对有形的“实地”,虚实有无相对的理论,也在圆形方孔钱中得以体现,在天地之间篆刻铭文,这又是天地人思想的辩证统一,又可能跟荀子的“人定胜天”有关,也就是说圆形方孔跟儒家也有关系。
儒家倡导“温、良、恭、俭、让”,就是为人处世要中庸、圆滑,但又不失正气、骨气和品德,要坚持原则和立的个性,用古语说就是“外圆内方”,这种刚柔并济的巧妙结合,在钱币中得到体现,也成为做人的标准。
秦半两的鉴定
方孔圆钱早出现于战国,但制造简单,有孔便于穿挂。在战国的方孔圆钱中,属于燕的有明四、明化、一化三种,制作粗率,有的面文不齐;属于齐的仅存一字或化字;属于东周、三晋地区的有共、垣、济阴、离石、东周等字,属于秦的是半两钱,一般每枚重3~10克不等,甚至更重的。秦统一后,以黄金为上币,方孔圆形的半两钱为下币,从此方孔圆钱在中国保留了两千多年。这种形制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同时便于携带穿挂。半两钱沿用于秦汉,其特征是:先秦半两,文字微带隐起,笔划有方折、圆折,重4克左右;秦半两,重8克(秦制半两=8克),这种重8克的半两钱多数铸于秦始皇时代;汉半两,汉初由于私铸之风甚盛,半两钱越铸越小,有的小到直径不到”一厘米,重不到一克,一捱即碎。汉文帝时半两钱重4铣(汉制1斤=16两,1两=24铢,半两=12铢),又称4铢钱,有的带有地名,如临苗四朱,宜阳四朱、东阿四朱、容邑四朱、下蔡四半等。其特点是字面平整,不带隐起,笔划方折,是西汉种货币。其版别有五种:常见类,钱身上无特殊标记,两字的中竖和上横不连,称有颈半两;有郭类,较多的有外郭,内外郭都有的较少,传形类,半两字形左右倒置;标识类,钱面背有各种划痕、星或凸起,佩钱类,穿孔呈菱形,为随佩挂之钱。存世半两钱一般伪钱极少。因错范戏制出现少数“半半”、“两两”钱。后人或有伪铸,应注意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