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洋币是法属印度支那贸易银圆,俗称坐洋,为清末民初在华流通的外国银圆之一。银币正面为自由女神坐像,背面的装饰图案为麦穗,法文有“贸易银元”和“法属印度支那”等。银元正面希腊自由女神坐像,这也是“坐洋”得名的因素。“坐洋”的形象虽然与其后英国铸造的“站洋”中持戟武士傲然挺立船头的形象大相径庭,但却丝毫无法掩盖殖民主义者大规模进行经济侵略的野心。
“坐洋”的形象虽然与其后英国铸造的“站洋”中持戟武士傲然挺立船头的形象大相径庭,但却丝毫无法掩盖殖民主义者大规模进行经济侵略的野心。
法属印度支那贸易银圆,俗称坐洋,为清末在华流通的外国银圆之一。学名:法属印度支那贸易银圆,俗称坐洋,为清末民初在华流通的外国银圆之一。银币正面为自由女神坐像,背面的装饰图案为麦穗,法文有“贸易银元”和“法属印度支那”等。坐洋,根据1952年在人民银行内部出版的《银元图说》,其正式名称应为安南银元,亦称“坐人”、“法光”、因为这种银币正面所铸的自由女神坐像头上的花圈有光芒七束,俗称“七角”。但为了叙述方便下文仍采用“坐洋”的说法。法属印度支那交易银圆,俗称坐洋,为清末在华流转的外国银圆之一。各种坐洋时断时续发行至1937年,因为战争的暗影而宣告完毕。而中国在1933年实施废两改元后,船洋法币逐渐一统商场,外国银圆在中国不受注重,恰巧的是这个时分坐洋也隐姓埋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完毕后,法国短暂统治印度支那,再没有发行过银质钱银。综观坐洋历年的发行量,以1903年至1923年间为张狂。
坐洋币又称法属印度支那贸易银圆,亦称安南银元。而所谓贸易银圆,就是一些老牌帝国主义国家为了发展殖民地贸易而发行的银币,坐洋币就是其中之一。
坐洋币”进入我国后,开始在广东、广西一带流通,因其制作精美,含银量高,深得商民喜爱。法兰西看到“坐洋币”银元在中国有利可图,便大量铸造,大量输入。不久,“坐洋币”银元便在中国大部分地区使用。当时,在中国流通的中,“坐洋币”银元已占相当大比例,使中国白银源源不断的流入法兰西,经贸利益受到严重损害。“坐洋币”银元作为一种历史载体,记录了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屈辱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法国短暂统治印度支那,再没有发行过银质货币。1895年1元型坐洋重量减至27克,称减重版。但其流通势力范围仍继续拓展,我国与印度支那相邻的云南、广西、广东等省大量流入,闽南地区也流入不少,并与“鹰洋”“龙洋”“站洋”一起成为鸦片战争后流入闽南的四大外来币种。
各种坐洋断断续续发行至1937年,因为战争的阴影而宣告结束。而中国在1933年实行废两改元后,船洋法币逐渐一统市场,外国银圆在中国的好日子不复再了,恰好的是这个时候坐洋也销声匿迹了。二次大战城结束后,法国短暂统治印度支那,再没有再发行过银质货币,坐洋的发行期为1903年至1923年。除了1921年、1922年有“H”字版和无字版之外,其他年份的一元坐洋都是属于“A”版。法国货币的使用单位是“ 法朗”,法属的印度支那地区发行的货币单位不用“ 法朗”而用“皮阿斯特”,其中原因之一可能是为了显示表示印度支那是其海外殖民帝国的一部分。其二是为了区别本土货币和殖民地区的货币。
“坐洋”银币做工精良,成色足,受到了亚洲各国人民的青睐。1元(皮阿斯特)银币开铸于1885年,停铸于1928年,总共发行35种,;50分“七角”银币开铸于1885年,停铸于1936年,共发行9种;二十仙与十仙“七角”银币开铸于1885年,停铸于1937年,20分共发行35种,10分币共发行39种。 由于原料银供应不足或市场需求量变化的原因。每种面额“七角”银币都有一些年份没有开铸。安南银币在印度支那发行长达59年间。
1元坐洋仅有1885~1890、1893~1910、1913、1921、1922、1924~1928年铸造,而其中的1891、1892、1911、1912、1914~1920、1923年都没有开铸1元“坐洋”银币。
成交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