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说一说金红釉,就是我们俗称的胭脂红釉。金红釉和矾红釉不同,不是我们国家传统就有的配方,金红釉实际是受西洋珐琅工艺传入的一种釉。它是以金作为着色剂,在炉内经过800°左右的低温烧烤而成的低温红釉。由于它的技术是从西方传入,所以在当时又被称为洋红,或者西洋红,而在西方称之为玫瑰红,或者蔷薇红。近代收藏家由于看这种红色如胭脂之色,略带粉调,习惯称其为胭脂红。
我们早看到的胭脂红釉,是康熙晚期的作品。比如图中这一件西方收藏家收藏的外胭脂红釉内粉彩的作品,它底下有一个款叫“又辛丑年制”,辛丑年是康熙六十年。为什么叫“又辛丑年”呢?我们知道六十年为一个甲子,同样的干支纪年要六十年才出现一次,极少有皇帝在位期间能经历两个同样的干支纪年,明清两代历史上康熙和乾隆两个皇帝做到了,所以叫“又辛丑年”。这类胭脂红釉的东西它跟珐琅彩一样是受西洋珐琅工艺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釉色,在康熙晚期才产生的。清末寂园叟撰的《陶雅》中谈到这个釉色,“胭脂水为康熙以,釉薄于蛋膜者十分之一,匀净明艳,殆无论比。”夸赞金红釉釉质薄,颜色美,其他瓷器和它比较都有落下风的危险。而清末学者许之恒撰的《引流斋说瓷》又说,“胭脂水一色发明于雍正,而乾隆继之,以其釉色酷似胭脂水因以得名。”他认为胭脂红釉是发明于雍正时期。而实际情况根据我们现在发现的材料,这种金红釉在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它就从西洋传入景德镇了,早是在康熙晚期创烧的珐琅彩瓷器上已经用到了这种胭脂红的釉彩。
去年秋拍保利拍卖呈现了一个康熙御制的珐琅彩碗,它就是这种胭脂红地上面加珐琅彩的。我还为此做过一个珐琅彩的讲座。从图上我们就可以看到这种胭脂红的釉彩早就是出现在这样的珐琅彩瓷器上。随着工艺的成熟,又开始制作纯然一色的单色釉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