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宋代哥窑和官窑瓷器鉴定方法

  • 图片0
  • 图片1
  • 图片2
  • 图片3
  • 图片4
  • 图片5
1/6
新浪微博
QQ空间
豆瓣网
百度新首页
取消

宋代哥窑和官窑瓷器鉴定方法

一、哥窑器具有众所周知的“金丝铁线”、“紫口铁足”。前者是哥窑的与众不同的裂纹,大纹为“铁线”,有的显蓝,大纹中套的小纹为“金丝”,有的不一定显金黄,大纹小纹合称为“面圾破”,它应当是密而不疏,曲而不直;后者是哥窑显露的较为特殊的胎色,但两者往往如鱼与熊掌一样不可兼得。瓷胎满釉器有“紫品”而无铁足。铁足应当是胎质本身的无釉颜色。铁足如是人为施加的一种黑色釉,其真伪值得怀疑,与《七修类稿续编》中记载的“其足皆铁色”相悖。

二、哥窑属青瓷系列,釉色为青釉,浓淡不一,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黄等色,因窑变作用,釉色多显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泽,非人为主观意志所为。胎质有瓷胎和砂胎两种,少花纹,无年款。胎色有黑灰、深灰、杏黄、浅灰等。釉面不光洁,但有一层如酥油之光,釉质较深浊不清透,釉层厚薄不匀,蘸釉立烧之器,底足之釉厚,有的可达4毫米。其烧造方法为裹足支钉烧或圈足垫饼烧,后者可明显见到所垫圆饼烧造的痕迹。

三、哥窑的底足也颇为特别,其圈足底边狭窄平整,非宽厚凹凸,足之内墙深长,足之外墙浅短,难以用手指提拿起来。

四、哥窑主要、奇妙、令人称道、又被人忽视的特征,即所谓“攒珠聚球”。陶瓷界先辈孙瀛洲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鉴定》一文中早已说过,“如官、哥釉泡之密似攒珠,……这些都是不易仿作的特征,可以当作划分时代的一条线索。”显然,“攒珠”指的是哥窑器中之釉内气泡细密像颗颗小水珠一样,满布在器物的内壁和外壁或内身和外身上。但孙老说得比较笼统,实际上真正哥窑的釉内气泡不仅仅只是“攒珠”,还显现出一种比“攒珠”稍大一点的“聚球”。球比珠大,也就是说哥窑有大小不同的两种气泡,其排列形式不是间杂错落,而是较为整齐地排列在一起。聚球式的气泡比攒珠的气泡数量要少得多,一般呈圈形排列在器物之内壁,像一个很厚的环。

宋官窑瓷款鉴别

官汝窑为北宋宫廷烧造,年代很短,约在宋徽宗赵佶在位时(公元1100年至1125年)的20多年间。汝窑器极为珍贵,仅见铭文,一为“奉华”,凡带“奉华”字铭的宫廷用瓷都是当时“奉华堂”的品。还有一种铭文刻一“蔡”字,是用黑釉写的。“蔡”字铭文物主的姓氏无疑,宋代蔡家能收藏汝窑瓷器的可能是当时的太师蔡京。再一种铭文是用金色写成的诗词:“雅怀素,态向间中天,与风流标格……”。由此可见,汝窑和修内司窑专烧宫廷用瓷,可统称为北宋官窑。北宋官窑除上述款识外,还有“官”字款,亦有三种形式:刻“官”字款、凸“官”字款,这两种都是楷书款,还有一种凸官“官”篆字款。总之,北宋官窑是专指北宋汴京(今河南开封)官窑,宫廷用瓷器物的款识,有“修内司窑”、“官窑内造”、“奉华”、“蔡”、“官”等字款,都可统称为北宋官窑瓷字款。

从传世款识的瓷品实物来看,其共同特点是:

1、从造型来看,瓷器的品种和造型有宫廷的陈设瓷和日用瓷,如弦纹三足炉、贯耳瓶、葫芦瓶、玉壶春瓶以及花式的洗、盘、碗、碟等。官窑器造型素雅端正,仿似古玉器;日用品非常讲究,制作精巧,气度不凡。

2、官窑的胎泥淘得精细,胎质细润,由于泥中含有一种铁质成分,使胎色有多种,釉色有浅灰色、灰色、粉青色、天青色、淡黄色等,釉面因传世已久,不很光亮,一般都有细密开片,无纹片极少见。宫廷官窑器十分讲究,官窑釉以玛瑙屑作为原料,民间一般不会使用这种昂贵的原料。官窑器以美丽的釉色、的制瓷工艺和特殊的支烧方法而称誉于世。

3、官窑中的汝窑烧和吉祥主法有两种,一种是支钉烧造;一种以垫圈、垫饼垫烧。采用支钉烧造的器物通体满釉,器底留有细小的支钉痕;支钉烧大多为3个、5个或6个。可以认为凡传世的北宋汝窑瓷器物的器底都有支钉痕迹,无一例外。

宋代汝窑青瓷辨识

汝窑被誉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典型器有三足樽式炉、鹅颈瓶、铜锣形瓷碟和盘、盏托、四曲倭角台式套盒、花口深腹注碗等。古人把汝瓷的鉴识要点总结有四,即天青釉、蟹爪纹、香灰胎、芝麻钉,结合实物标本可作如下理解:

天青釉指汝窑青瓷多呈淡天青色,釉层均匀较薄,釉质滋润,呈现玉质的半乳浊状。在30-40倍的放大镜下观察,可见到寥若晨星般稀疏明亮的大气泡。汝瓷的色泽,呈现出一种天青和淡天青色,经实验可知,汝瓷的这种釉色要在比较低的温度下烧造而成,青瓷色调呈现一种平和、淡雅的气韵,符合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意识。这种淡天青釉对以后朝鲜半岛高丽青瓷的发展影响很大。近年的仿品釉层较真品厚,色泽多发天蓝色,原因是在釉料中配入另外的呈色剂,与真品的淡雅天青色有一定距离,在放大镜下观看,仿品气泡多如鱼子般细密并纠集成片。

蟹爪纹指釉面上多有细碎开片纹,开片往往呈鱼鳞状,形象地讲,这种开片很像照相时对焦不准产生的重影现象。

香灰胎胎色类似香灰的色泽,说明当地胎泥的含铁量比较大。有机会上手残片标本,会发现其烧制火候普遍不高,胎骨瓷化程度较低,质地比较纯净,但断面手感比较粗糙。

芝麻钉在装烧工艺上,汝窑多采用满釉裹足和支钉烧的方法。支钉痕细小如芝麻粒,近年的仿制品支钉痕普遍较真品大,大如绿豆且多做成圆点状,清代景德镇御窑场的仿烧汝瓷也是如此。汝瓷真品支钉痕小而稍扁,一头有尖,酷似芝麻形状,其数量多为三至五个,少见六个。另外,鉴定中还需注意一个细部特征,真品钉痕为白色,与汝瓷的香灰胎色并不一样,说明宋人制作支钉采用了质地纯净的瓷土原料,这种硬质白瓷土含氧化铝较高,从而使汝瓷细小支钉的耐火强度得以。另外,在河南临汝严和店窑及宝丰窑、新安城关窑、宜阳窑、内乡大窑店窑等处,都曾烧造带有耀州窑风格的刻印花青瓷,以印花和素面青釉瓷为主,这些以临汝窑为代表的宋金青瓷也被民间俗称作“民汝瓷”,带有浓厚的模仿耀州窑产品风格。民汝青瓷的胎体较厚,口唇部位尤其明显,挖足和印花多数粗糙,但也有较精细者。这类印花青瓷的纹样凹凸感较强,装饰题材多见缠枝、折技的菊花、团菊、牡丹花,还有水波纹等,人物题材装饰较少,圈足成型比较粗略,且多有底足粘砂现象。

宋代定窑瓷器的主要特征:

一是胎体轻薄,胎质洁白。

二是釉面多为乳白色,白中闪浅米黄色。积釉处常有泪痕状流釉,呈黄绿色。器物外壁釉薄处可见胎上旋坯痕。

三是北宋早期定窑产品口沿有釉,到了晚期口沿则多不施釉。俗称“芒口”。芒口处常常镶金、银、铜质边圈以掩饰芒口缺陷,此为定窑一大特色。

四是官府所用瓷器底部有“官”、”尚食局”等。五是定窑器物釉面通常有气泡。用放大镜观察,一般可见大小不等的气泡,一些较大气泡疏散排布于密集小气泡区域的周围,这种现象类似宋影青瓷器特征。金代定窑器的之作与北宋定窑器没有什么差别。而金代中低档次的定窑器在装饰技法上明显劣于北宋定窑器。部分产品采用砂圈叠烧法,器物内底有一圈露胎。这是金定与北宋定窑器的明显区别。

宋代钧瓷的主要特征

钧窑天青釉花口瓶

鉴赏:钧窑天青釉花口瓶收藏品,花口,长颈,球腹,喇叭高圈足。沿口捺花,肩 胫各凸弦纹一道。圈足底露胎一周,余皆满施釉。沿口花边釉薄色黄,口内略呈蓝紫窑变。釉呈天青色,釉下气孔小而深,满布牛毛细纹。釉面亮泽,些许淌釉,铜红釉要烧成如此均匀的天青色,非常不易,及其难得。

宋代官钧的胎是一种浅灰胎,很致密。从胎体观察,钧瓷的原料选择很严,因为从露胎的表面到胎心没有杂质,没有颗粒不均匀的现象,也没有沙子。原料的加工相当精细严格,在放大镜下看到的是细密、均匀,没有断裂和大小不均匀的颗粒。捏练和陈腐均很到家,成型烧出的器物致密程度通体一致,没有任何鼓泡、变形现象,也有紫口铁足的特点。民钧的胎质相差较大,有的叩之可有金属声,有的则是声音发糠,但总的倾向是胎质粗松。官钧在施釉上一般及底足,较少露胎,而民钧则露胎较多。

元钧窑瓷器的胎体粗厚,坚硬结实,与宋代为宫廷生产的用品灰青胎钧瓷完全不同,胎色发白,颗粒粗,小孔及裂隙易察觉。

钧瓷以釉色见长,器表没有任何人为的装饰,但由于釉的活动方式和流纹长短不同,在釉面上形成“泪痕纹”、“兔丝纹”,特别是釉层在干燥时或烧成初期发生干裂,后来在高温阶段又被粘度较低的部分流入而填补裂缝所形成的“蚯蚓走泥纹”为经典。这本是一种缺陷,反而为人们所爱,所谓“有蚯蚓走泥者尤好”。

官钧为多次施釉,虽釉层较厚,但釉面平静肥腻,并时有流淌现象。官钧釉层有曲折的线纹,用手抚之则有感觉,此为官钧瓷器的显著特征—蚯蚓走泥纹,而民钧绝无这种现象。在者,官钧的窑变更为丰富漂亮,而民钧则少了一些红、紫的成分,但色调的反差较官钧要大。

元钧的釉层施得很厚,从流釉和胎壁显露的胎釉交接处可看到釉是反复多次施的,故光亮度一般均比较好,普遍有乳浊现象。由于釉层厚,流釉,积釉现象很普遍,在器物下腹,釉层的边缘呈垂珠状,釉面有蛋白石的光泽,普遍有粗大明显的棕眼,在积釉的地方有大小不等的气泡,有的早期中国瓷器产品气泡还有破裂。

钧窑的底釉为青釉,所以元钧釉色很复杂,有灰青釉、天青釉、天蓝釉、乳(月)白釉、灰褐釉。有的有紫红斑、褐红斑、灰黑斑,这些斑纹和釉层流动浸润,有的像流动的岩浆,与粗犷厚重的胎体、凝厚的釉层很协调地配合,产生一种趣味天成的浑厚凝重效果。

河南胥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为你提供的“宋代哥窑和官窑瓷器鉴定方法”详细介绍
在线留言

*详情

*联系

*手机

官窑出手信息

VIP推荐信息

热门搜索

陶瓷古玩>瓷塑古玩>宋代哥窑和官
信息由发布人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合法性由发布人负责;交易汇款需谨慎,请注意调查核实。
触屏版 电脑版
@2009-2025 京ICP证10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