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鸿章为解决当时令百姓商贾广为头痛的币种“成色不一、互兑不便”以及直隶地方“流通不足,物价浮动”的问题,报请清批准率先在其属下的“天津机器制造局”(俗称东局子,现为解放军运输学院)内设“宝津局”鼓铸制币,生产“制钱”及试产铜元银币,先后引进国外制币设备、聘用外国技师,不出数年,竟形成国内的造币技术。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袁世凯出任直隶总督兼任北洋大臣。上任伊始就奏请批准重新建立造币厂的建议,令周学熙着手筹办北洋银元局事宜,两个月后,周学熙出任北洋银元局总办,并在大经路(现中山路)宇纬路的交口设立了北洋银元局官衙(现为铁路子弟小学)。这第二个造币厂的厂址就选定在原李鸿章淮军护卫营的营房旧址。民国元年(1912年),壬子兵变,3月2日,天津造币总厂内厂被焚烧。
中国是世界上后一个结束银本位币制度的国家,世界上其他国家早已经退出货币流通领域的机制银币都随着旧中国国际贸易的开展而大量汇聚到清代和民国时期的旧中国流通。随着时间的退役,曾经流通于市场上的钱币逐渐退出流通领域,成为稀有的收藏品。
光绪元宝北洋造库平七钱二分,色泽柔和,品相,包浆自然,锈色自然。钱币正面珠圈内铸满汉文“光绪元宝”字样,上环书“北洋造”,下环铸“库平七钱二分”,左右两端各镌一个圆点,钱文清晰,字体工整,笔画饱满,横直竖立,遒劲有力,书法艺术价值颇高。钱币背面中央镌蟠龙图,龙纹清晰,龙鳞细腻,龙爪张扬,威武霸气,栩栩如生;由此可见,此币乃北洋造光绪元宝,珍罕无比。钱币正面可见满汉文化的融合,钱币背面面则显示了中西文化的大融合,带着鲜明而浓厚的时代特征,历史价值深厚,颇具观赏与收藏价值。
天津造币历史曾是清末设备的造币中心。天津造币总厂全称“中国财政部天津造币总厂”,是民国北洋的中央造币厂。追溯其渊源,早可以到“北洋机器局”,后历经多次损毁、改建、合并,直到民国元年,北洋将原北洋造币局和造币总厂进行合并而成,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天津造币总厂的前身就是北洋造币局和造币总厂。天津造币总厂,为民国北洋统一币制、稳定金融秩序等方面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北洋局(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宣统二年(1910年) ,建造背景:甲午战败后,光绪帝下令各省筹拟变法自强办法,其中就有“铸钞币”,各省仿效广东、湖北做法,纷纷自铸银币。
光绪二十五年四月,清廷下令除鄂、粤两局外,其他各省一律停铸,即停铸风波。后经荣禄力争,六月清廷准许留广东、湖北、直隶、江宁、吉林五个银元局。虽然未被裁撤,但形式上改变了原来的币文和纹饰,仿效广东、湖北的银元样式,计值改为计重,库平七钱二分, 即北洋造。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义和团事件爆发,六月底,八国联军入侵天津,北洋机器局遭到毁灭性破坏,再未复建,至此北洋机器局时代结束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十一月,袁世凯继李鸿章出任直隶总督,建议重设新局。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六月,前财政总长周学熙奉檄筹办北洋银元局。历经艰辛,十月落 成,名为“北洋铸造银元总局”,简称“北洋银元局”,其继承了北洋机器局的部分机器以及大部分技术人员,但地址不同。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四月,北洋银元局改名为“直隶户部造币北分厂”。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八月,北分厂改为“度支部造币津厂”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北洋银元铸造数量和精美程度均达到,成为北洋银元的代表作。
宣统二年(1910年)四月,度支部造币津厂被裁撤,仅留武汉、广州、成都、云南四分厂以及奉天所。至此,北洋造币厂的历史使命基本完成,北洋造退出历史舞台。
另外,民国元年,在北洋银元局旧址开办分厂,专铸铜币,但以非北洋造币厂,而是天津造币厂了。
民国三年(1914年)2月,根据《民国国币条例》,开始筹铸国币—袁世凯头像银币(俗称袁大头),十二月二十四日开铸。
民国十八年(1928年),北洋军阀崩溃,天津造币厂也就基本停产,名存实亡。
征集范围:
中国陶瓷:历代陶瓷,元、明、清官窑为主,宋瓷为佳; 彩瓷,素瓷,青花瓷等;
翡翠玉器:明清玉、高古玉、玉器,翡翠,羊脂玉,白玉,青玉,黄玉等各式雕件,籽料等;
中国书画:名人字画,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书法,篆刻等;
杂项:文房用品、古钱币、紫砂、田黄、瓷板画、鸡血石、牙雕、砚台 古籍善本、金银器等。
联系人:刘经理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高新区团结南路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