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瓷,也许是我这一生中的爱,尤其是邢窑白瓷。在北朝以前都是青瓷一统天下的局面,直到邢窑白瓷发明创烧,才打破这一局面。由于战争和原材料的匮乏,使邢窑白瓷停烧至千年之久。邢窑虽然是停烧断代了,但它的的精神与技术依旧
但明清白瓷也是十分的喜爱,尤其是明代成化瓷器,因为我知道藏界有这样一句话:“明看成化,清看雍正”,说得就是成化瓷器在明朝各代瓷器都是的。几天前在朋友处看到一件明代景德镇窑的甜白瓷“卵幕杯”。该杯薄如卵壳,釉白如脂玉,轻盈秀美。敞口微撇,口下渐收,平底,卧足,做工十分精细,杯面外壁暗刻有对称两只凤凰,祥云图案,
景德镇窑在明代永乐年间成功的创烧出“甜白瓷”。这种甜白瓷的烧制成功,是明代景德镇单色釉瓷器发展进程中的一大进步,同时也是邢窑白瓷的发展与传承。所谓的“甜白瓷”,其实就是胎体极薄,釉面柔和,釉色似棉白糖,故称“甜白”。
中国古代的各种单色釉,是利用铁、铜、钴、锰的氧化物的成色作用进行着色。由于一般瓷土和釉料中或多或少都带有氧化铁,在还原气氛中必然反映出青色来,因此,青釉我国古代普遍的釉色。但古代白瓷的制作,并不是在釉料中加进一种白色呈色剂,而是选择含铁量较少的瓷土;釉料经过加工,使含铁量降低到少的程度;在洁白的瓷胎上,施以纯净的透明釉,就能烧制出白度很高的白瓷来。如果再将瓷胎制得较薄,薄到半脱胎或“脱胎”程度,那就更增加这种白瓷诱人的美感。
传世成化官窑甜白瓷多是薄胎、盘、碗、杯多见,薄胎者有卵幕杯一种,薄如卵壳,为成化
历史和现代,正史和野史,虚实交替,引人无限遐思;出土与传世文物,遥相辉映。因为,不论是宫阙,还是民间都化作了尘土,散布在麦田和村野乡间的座座坟茔,埋葬在沧桑历史中的累累白骨,而它们的故事,至今仍然在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