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大汶口文化时期遗珍:陶鼓

  • 图片0
1/1
新浪微博
QQ空间
豆瓣网
百度新首页
取消

 中国古文献中有“鼓法天,钟法地”的记载,将钟鼓与天地并论,可见鼓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鼓作为人类较早的发明乐器之一,在中国礼乐器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先秦文献中对陶鼓(在古文献中多写作土鼓)这一古老的打击乐器更是多有记载,如《世本》说:“夷作鼓,盖起于伊耆氏之土鼓”;《礼记·明堂位》载:“土鼓、蒉桴、苇龠,伊伊耆氏之乐也”;《周礼·注疏》卷二十四《春官宗伯第三》云:“龠章,掌土鼓豳龠”。到了东汉,学者郑玄注曰“杜子春云:土鼓,以瓦为匡,以革为两面,可击也。”唐朝贾公彦释曰:“子春云土鼓以瓦为匡,以革为两面,可击也。……郑玄注《礼运》云:土鼓,筑土为鼓也;蒯桴,桴谓击鼓之物,以土块为桴”。“中春,昼击土鼓,吹豳诗,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凡国祈年于田祖,吹豳雅,击土鼓,以乐田畯。”可见,学者们均认为土鼓是“以革为两面,可击”,是一种蒙上兽皮使用的陶制打击乐器,主要用于农事方面的祭祀仪式中,如春耕之始祈求风调雨顺、 “逆暑”、 “迎寒”等。

  图中看到的这件陶鼓存于东营市历史博物馆,是目前我国发现早的陶鼓之一。1985年在广饶县五村遗址出土,属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时期遗物,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该器物为泥质红陶,侈口,器身中部略细呈桶状,下腹折收为小平底。口沿外均匀地饰有13个排列有序鞔鼓皮用的凸状钮,固定在凸状钮上的湿兽皮干后便会绷紧,形成鼓面,而腹部及底饰有11个不均匀的直径约0.7厘米的圆形出音孔。这样,打击的时候便会发出声音。折棱处饰一周锥刺纹,器壁较厚,坚硬,全身施红陶衣,腹中部施红、白、赭色相间的花瓣纹,色彩艳丽。高50.5厘米、口径27厘米。与其同时发现的另一件陶鼓为彩陶残片,已经不能复原。

  这件作为先民们重要打击乐器的陶鼓是如何做成的呢?它的制作方法为泥条盘筑法。泥条盘筑法是人类为古老的陶艺成型方法之一。在陶器制作的初级阶段,人们通常用粘土搓成泥条,然后把泥条一圈一圈地盘筑成器皿。而且泥条粗细一致,层层盘叠垒筑,按着渐次增大或减小的规律连接在一起,形成所需形体。陶器内层用陶拍拍打压实,用手沾水将器型内外接缝处抹平,外层刷上陶衣,经过700—900摄氏度烧制而成。在这件陶鼓的内部,可以看到明显的泥条盘筑痕迹。因此,此件陶鼓为手制陶鼓,具有浓郁的原始特征,也代表了当时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及生活状态。之后,随着制陶业的不断发展,泥条盘筑法逐渐被轮制法所代替。LX;130.'4889.,6532

  目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鼓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有铜鼓、手鼓、花鼓、定音鼓等十多种。而陶鼓——这一从远古走来的打击乐器,在中国打击乐史上的地位更是举足轻重。

深圳福羲国际文化艺术产业有限公司为你提供的“大汶口文化时期遗珍:陶鼓”详细介绍
在线留言

*详情

*联系

*手机

夷作鼓信息

VIP推荐信息

热门搜索

图书/报刊>拍卖图录>大汶口文化时
信息由发布人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合法性由发布人负责;交易汇款需谨慎,请注意调查核实。
触屏版 电脑版
@2009-2024 京ICP证10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