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经过6000多年的演变,目前公认的字体有: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这七种字体被称为“汉字七体”。“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汉人尚气,魏、晋尚韵,南北朝尚神,隋、唐尚法,宋人尚意,元人尚态,明人尚趣,清人尚朴”。汉字的六书:“六书”即象形、形声、指事、会意、转注、假借,其中象形、形声、指事、会意主要是“造字法”,转注和假借是“用字法”。它是后人根据汉字的特征归纳出来的六种构造条例,而非造字条例。汉字的六书:“六书”即象形、形声、指事、会意、转注、假借,其中象形、形声、指事、会意主要是“造字法”,转注和假借是“用字法”。它是后人根据汉字的特征归纳出来的六种构造条例,而非造字条例。“永字八法”:指“永”字的八个笔画:侧(点)、勒(横)、弩(竖)、趯(钩)、策(仰横)、掠(长撇)、啄(短撇)、磔(捺)。所谓“永字八法”,即以“永”字的八种点画为例,形象阐述书法用笔的基本要领:(1)点为“侧”,如鸟翻然侧下;(2)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3)竖为“弩”,用力也;(4)钩为“趯”,跳跃也;(5)仰横为“策”。如策马之用鞭;(6)长撇为“掠”,如蓖之掠发;(7)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8)捺为“磔”,如笔锋开张也。楷书的基本笔画:点、横、竖、撇、捺、折、钩、提八种。汉字书写的笔顺规则: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横后竖、先撇后捺、先外后内(也有先内后外的)、先中间后两边、先里头后封口。我国书法历史悠久,大体可分为篆书(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章、今草)等五种。书法五大字体楷,篆,行。草。隶。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在汉文字发展史上,它是大篆由隶、楷之间的过渡。篆书是有内涵的,同样写起来也是难的。一幅名家的篆书作品,挂在墙上是,它是在动的。它起源很早,在书写的更迭之中,逐渐被人舍弃,但它依然用哪种深邃的内涵,灵动的线条表达古典的美,内心的美。 隶书——内心的思想 秦始皇在“书同文”的过程中,命令李斯创立小篆后,也采纳了程邈整理的隶书。隶书在篆书之后,是一种非常优美的书体。有波、磔(zhe)之美。所谓"波",指笔画左行如曲波,后楷书中变为撇;所谓"磔"只右行笔画的笔锋开张,形如"燕尾"的捺笔。写长横时,起笔逆 锋切入如"蚕头",中间行笔有波势俯仰,收尾有磔尾。隶书有着自己的思想性,用柔美的笔画,严谨的章法,严肃但不死板,方直但不生硬。有思想,有内涵。 草书——缠绵的意境 草书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章草笔划省变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国吴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笔势流畅,代表作如晋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狂草出现于唐代,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笔势狂放不羁,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从此草书只是书法家临摹章草、今草、狂草的书法作品。草书是中国书体简化的极端,有着的艺术价值。 行书——速度的轨迹 行书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行书以宋代的为,有米芾、苏轼、蔡襄黄庭坚等。行书行书代表作《兰亭序》代表作中的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前人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形容其字雄强俊秀,赞誉为“天下行书”。唐颜真卿所书《祭侄稿》,写得劲挺奔放,古人评之为“天下第二行书”。苏轼的《黄州寒食帖》则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行书的出现是书写简化,以及速度加快的结果。 楷书——方正的柔美 楷书,汉字字体的一种,就是现在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它是由隶书演变来的。也叫正楷。是我国发展时间长的一种书体。楷书形体方正,笔画平直,书家有楷书四大家:唐朝欧阳询(欧体)、唐朝颜真卿(颜体)、唐朝柳公权(柳体)、元朝赵孟頫(赵体)。楷书一般作为入门书体,其上可追篆隶,下可及行草,有承上启下之作用。书法鉴定评估交易就找重庆渝北区盛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