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可以鉴定王维字画的公司
公元701年,山西祁县,王维含着金汤匙出生了。
他出生在一个人人都羡慕的天下五大望族之一的太原王氏,他的母亲则出身另一大望族——博陵崔氏。
王维继承了他从未谋面的爷爷王胄(zhòu)的音乐细胞,爷爷曾经担任朝廷的乐官,王维小小年纪随便拿起一种乐器就能奏出旋律来。
王维的母亲擅长画画,尤其是水墨画,王维经常拿起毛笔学着母亲的样子画画,一画就是一整天。
父亲王处廉赶紧对其进行素质教育,他自己亲自教授诗文,爷爷的得意弟子教授各种乐器,母亲不仅教他画画,还教佛经。
现世安稳、岁月静好的日子,在王维九岁那年一去不返——王维的父亲因病去世。
不过因为母亲,他们家的六个孩子仍然健康地成长起来了。
即使遭遇变故,母亲也从来不在孩子面前流露她内心的悲伤,她遣散家奴,变卖家产,带着王维和他的四个弟弟一个妹妹,回到娘家蒲州(今山西运城永济市)。
她没有放弃对孩子的教育,每天生活依旧很有规律。
除了拜佛念经之外,她还天天刺绣拿出去卖,补贴家用。王维则每天在家门外摆摊卖他的画,比他小一岁的弟弟王缙也经常私下帮人写文章赚取稿费。
他十五岁时去京城应试,豪爽地写下了“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shào)年”的诗句(《少年行》其一)。
重阳节看到别人家都在登高,而自己却孤身一人,禁不住黯然神伤,提笔写下“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那一年,他才十七岁。
公元714年。
这一年,李白还在青城山练剑,杜甫还只是洛水边的一个顽童。
一个15岁少年,背着一把琴,提着一支笔走进了盛世下的长安。
两年后他以一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震撼整个文坛,在盛唐伊始的时候以少年才子之姿,步天下。
他就是王维。
当白居易24岁登临大雁塔,写下“慈恩寺下题名处,十七人中少年”的时候,王维21岁就已经状元及第,名耀整个大唐。
这是一个开局华丽,风生水起的人生上半场。
但是,王维的下半场一开端,就是他人生的滑铁卢。
本来作为新科状元王维有可预见的大好未来,但是却在无意中犯了唐玄宗的忌讳,一怒之下将他打发去了地方。
去地方就去地方,年少气盛的王维虽然满肚子怨愤,可还真没太拿得罪了皇帝当一回事。
他处理起政务也有声有色,觉得自己在外锻炼一下也没什么不好的。
好友孟浩然科举落地,他还安慰道:“杜门不欲出,久与世情疏。以此为长策,劝君归旧庐。”
老哥,科举当官太辛苦了,哪有在这青山绿水间待着快活?
但是,让王维没想到的是,他这一次被贬却足足在地方熬了十多年,直到过了而立之年才忽然发觉:狗日的,你们真得把我忘记了啊。
“别人家的孩子”“全民男神作家”“唐代山水画大师”…若是寻常之人,此等称号贴脸,想必走路都轻飘。王维偏不。才子冠冕背后,是他卸不下的厚厚心防。
仕途太顺,自然招来非议。有人翻出王维“高考”的黑历史,说他为考状元卖艺卖色,太虚伪;更有传闻,说他是公主的情人、李白的情敌、名副其实的心机boy。
22岁那年,有名有钱有地位,他却并不快乐。
值得宽慰的,是家中之娇妻。在她面前,王维不必世故成熟,只需做个孩子。婚后,两人感情甚笃。有时弹琴相和,有时泼墨作画,是眷侣亦是知己。
若说这世界上,再多人夸你赞你,不及一个人懂你护你。正是妻子的体恤,如春风化雪般,捂暖了王维的心头寒。
然而好景不长,温情的陪伴,很快成为无常的羁绊。有次宫中乐队彩排,王维恰好在旁围观。本想看看“黄狮子舞”,怎料竟因此被贬。
下旨的太监说,“黄”与“皇”同音,皇上能看,但你不行——此乃不尊圣上的大罪。
单纯如他,还未站定脚跟便惨遭出局,从京城高管一路贬为粮仓管理员。短短两三天功夫,就从名利场的山巅跌落到谷底。
不同于李白之率性,王维才气虽盛,却太懦弱:他自小在家族中长大,畏惧也逃避“失败”二字;加之时局的衰颓,弟妹的倚靠,身后是条不归路。
就这样,他不敢回头,不敢挣脱,只能逆来顺受。
难熬之际,想到亲人在侧,尚有喘息余地。异地工作半年,王维向上级请了年休假,马不停蹄地回了家。
此时,妻子已经怀胎十月。原以为新生命的出现,会化解眼前困局。谁曾想,他的儿子本该足月坠地,却因头大难产,几个小时都不闻哭声。
王维急得脸色煞白,只好嘱托大夫,倘若母子都危险,定要先保母亲之命。
然而,命运擅长反转戏。它将睁开的眼闭上,瞬间带走了两条生命——胎儿未能保住,其妻难产而亡。
那一晚,王维懵了。他从天堂堕入地狱,往昔碎片浮现眼前。短短十年间,功名、利禄、 、福祸,他曾经拥有着的一切,转眼都湮灭如烟。
他尚且记得,妻子在临终之前劝他另娶他人;而他能做的,咬破手指“发血誓”:今生遁入空门,只做鳏夫,绝不再娶。
此后的时日里,上门说亲之人,先后踏入他家门槛。然数十年过去,王维再未提及男女之事。
有人说,他忌惮于玉真公主,所以不能提,不敢爱;有人说,曾经沧海难为水,没准他看破红尘,从此心门紧锁;还有人说,他只是太过沉痛而发不出声。
真真假假又有谁知。唯史书载,其妻去世后,王维孤居终老。他吃斋饭,着素衣,不碰荤腥。居室中仅有茶档、茶臼、经案、绳床,过着带发修行般的日子。
生死两忘,万念皆寂。正是三十岁那年,他的诗画少了性情,多了禅意。
王维诗画双绝,在唐代早已画名流传,明末时由于董其昌的大力推崇,后被尊为中国山水画的“南宗鼻祖”。但现存至今传为王维的画作,没有一幅可被公认为确凿无疑的真迹。
比起狂放任侠的李白、忧国忧民的杜甫,一提起王维,眼前似乎多浮现出一位翩翩贵公子的形象,过着而艺术的生活,又带着几分忧郁与出尘的气质。
王维,字摩诘,蒲州(今属山西运城)人,出身不凡,家族是门第显赫的太原王氏,其母来自另一个望族博陵崔氏。所以他从小接受的是标准的教育,诗书画乐舞无不精通。王维15岁来京城求功名,《集异记》记载他由岐王引荐给玉真公主而一举登第的故事流传甚广,大才子亦是风流蕴藉的美男子,书中形容他“妙年洁白,风姿都美”,当场奏曲吟诗,才华惊动了公主,遂得其关照,后如愿以偿高中“解头”。有人质疑过这则故事的真实性,但王维以弱冠之年登进士第,确是事实。《旧唐书》中写道,“维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昆仲宦游两都,凡诸王、驸马、豪右、贵势之门,无不拂席迎之。宁王、薛王,待之如师友。”这个权贵的宠儿与座上宾,想必在当时的长安城也是风光无限吧。
开元二十二年(734),王维由张九龄引荐被任命为右拾遗,后累迁监察御史、吏部郎中、给事中等职。后来好友裴耀卿死,张九龄被罢相,朝中是奸臣李林甫当权,王维升迁无望,政治上难以施展抱负,便过上了半官半隐的日子。他的母亲是虔诚的佛教徒,王维与弟弟王缙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在京郊的蓝田山麓一带,王维买下了一栋别墅,这座曾为初唐诗人宋之问所有的别墅,就是后世的辋川别业。他与同道的好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这些描绘辋川田园风光的诗篇,后集合为《辋川集》。
虽然抱负难申,但也算过得悠闲自得,王维人生的转折点发生在天宝末年的安史之乱。唐玄宗逃到了四川避难,当时在御史台任职的王维,来不及出城就被叛军所俘。他被迫接受了伪职。安禄山在凝碧宫举行盛宴,乐工皆出自梨园教坊,王维闻之有感,写下一首《凝碧池》:“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花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等动乱平定后,唐肃宗还都长安,便要追查惩治当年投敌的官员。王维因这首诗表现出忠心可鉴,加上弟弟王缙请削自己刑部侍郎的职务以赎兄罪,而得到皇帝的宽宥。
王维被贬官为太子中允,此后仍有升迁,迁中书舍人,复拜给事中,转尚书右丞,故后世又称其为王右丞。但他自觉名节有亏,多心灰意冷,晚年变得日渐消极,写下过“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的诗句,沉溺于礼佛之事。史书上记载,他在京师时,“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退朝之后,焚香坐,以禅诵为事”,住的房子里除了“茶铛、药臼、经案、绳床”外别无他物。王维中年丧妻,此后三十年也不再娶,“孤居一室,屏绝尘累”。安史之乱爆发6年后,他便撒手人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