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在原始社会末期早出现的货币是实物货币。一般来说游牧民族以牲畜、兽皮类来实现货币职能,而农业民族以五谷、布帛、农具、陶器、海贝,珠玉等充当早实物货币。据考古发掘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如半坡出土大量陶罐作为殉葬物;大汶口文化殉葬大量猪头和下颚骨,表明猪和陶器在原始社会后期曾起过货币财富的职能。但众所周知,流通较广的古代实物货币为“贝”。因为充当实物货币,牛、羊、猪等牲畜不能分割,五谷会腐烂,珠玉太少,刀铲笨重,故后集中到海贝这一实物货币。海贝可作颈饰,有使用价值,便于携带与计数,因此在长期商品交换中被选为主要货币。在考古发掘中,夏代,商代遗址出土过大量天然贝,贝作为实物货币一直沿用到春秋时期。因此中国汉字中和财富,价值有关的字大多与“贝”字有关。如:贵、资、贪、贫、财、购等。“古钱币大部分都是出土而来的,钱币上必然会有不同的锈迹,当然锈迹会有不同的颜色,常见的有绿锈红斑,也有蓝色锈或者黑褐色的铜质。但是不管哪一种锈迹,现代人都可以做出来。有些锈迹很容易辨认出来,真品的锈迹是经历了数甚至是上千年才形成的自然锈迹,比如铜绿中的硬绿,这种绿非常硬,一般造假绿锈的硬度是达不到真品硬绿效果的。还有些锈迹,由于长时间的侵蚀已经融入到钱币本身之中,我们称之为土化绿,这种锈迹一般不会轻易脱落,而假币的锈迹则容易脱落。但是现在的技术越来越发达,普通的锈迹比较容易辨认,如若用真锈涂上去,一般人则辨认不出,藏家在选择年代久远的钱币时尤其注意”。
钱文辨别法
“古钱币在当时大部分是作为货币流通的。因此上面的钱文都是出自历史名人、书法家或者是皇帝亲自书写(如宋徽宗赵佶时的钱币),并且历朝历代的书法都有自己的特色,有着的书法审美价值。现代的不少伪币的书法水平是望尘莫及的,部分伪币的钱文是通过真钱翻铸的方式来达到以假乱真的目的。但是这类翻铸钱文缺乏真钱钱文的流畅感,的特点是死板、僵化、缺乏神韵,收藏经验丰富的藏友应该较为容易辨认出。但也有些朝代的书法较为古拙,这种情况比较的就是书法的神韵了,一般这类伪币的书法相较于真币端正许多。另外一种方式是改刻伪造的钱币,将差不多名字的钱币做改动,改动其中的一个字,这样的钱币,本身是真的钱币,用仪器验证基本上难鉴别,但关键是看钱文,由于其中的一个字是后加上去的,整体观看肯定会产生不协调感。收藏时也要留心观察,后一点就是钱文的字体,每个朝代有着每个朝代的习俗与字体,如徽宗之前不会出现‘瘦金体’,而篆书这样的字体在明清时期也是不多见的,这就要求藏者平时多关注书法的发展,这不失为一个鉴定钱币的方式”。
腐蚀度对于钱币真伪及年代鉴别的影响
“腐蚀度比较难判定(这里的腐蚀度并不是单指锈迹的侵蚀)铜钱的真伪,有些藏者认为腐蚀度越高的钱币,年代越久,价值也就越高。这只是一种片面的看法,腐蚀程度的强弱和自然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如在西北出土的钱币,由于其地理环境干燥,腐蚀度一般较小,保存完好。而南方的地理环境相对潮湿,对于钱币的保存自然不利,腐蚀度较高,这一点藏者需注意”。 [1]
云南昆明盘龙区的古董交易和钱币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