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的乾隆粉彩瓷器鉴定机构
乾隆时期的粉彩瓷器,总的来说,尽管秀丽淡雅已不如雍正粉彩,但仍有许多的器物.其与乾隆青花瓷一样,器型众多,出现了许多新器型,瓷塑非常发达.模仿竹、木、漆、青铜、翡翠、玉石质地的器物逼真且多见.乾隆朝粉彩的创新品种是轧道开光,即在黄、红、绿、蓝、粉等色地上用极细的工具轧出缠枝忍冬或缠枝蔓草等延绵不断的纹饰,且多和开光一起使用.这一工艺的出现,将粉彩推向了更加富丽繁缛的顶峰,一直延续到民国.
瓶类出现双联、三联、四联直至九联瓶,还有壁瓶、轿瓶、转颈瓶、转心瓶、交泰瓶、贲巴壶;新出现了如意、龙头带钩、香熏等服御、陈设器,还生产大吉葫芦形挂屏和各种插屏;鼻烟壶更趋精巧;瓷塑有像生瓷、仙佛塑像、动物瓷塑,还有佛教八宝(法轮、法螺、宝伞、宝盖、莲花、宝罐、金鱼、盘肠)的立体粉彩器.用瓷土制作的胡桃、莲子、慈姑、长生果、藕、枣、栗、石榴、风菱、蟹、海螺等各种像生瓷,制作精巧,形象逼真.镂空套瓶的内瓶可以转动,内瓶上往往用粉彩描绘婴戏或四季风光.器型还讲究雕镂和附加堆饰,如瓶类附螭耳、象耳、鹿耳、羊耳,等等.
彩绘:锦地、蓝地、黄地开光器增多,其中以胭脂红地粉彩、金地粉彩、霁红地粉彩、黑漆嵌金银丝开光粉彩、茶叶末地粉彩以及粉彩描金器等为珍贵.还出现了兼具粉彩和珐琅彩装饰工艺的瓷器.乾隆末至嘉庆初盛行红地、绿地凤尾纹粉彩.在彩绘工艺方面,胭脂红花朵大多勾茎,与雍正粉彩的花朵单渲染有异.乾隆粉彩中的"绿里绿底",色极浅淡,迎光侧看釉面有极细小的皱纹,像微风吹过平静的湖面而形成的细波.
松竹梅三友图和群仙祝寿之类的吉祥图案得到乾隆本人的提倡,相当风行;出现了那种在器中央绘牡丹,周围绘菊、牵牛等各种花卉,十分繁缛,被称之为;"万花堆"、"锦上添花"(又名"百花到底")的图案.风景主要有西湖十景、私人园林之类题材.人物故事画面减少,人物的衣饰上多描绘各种纹饰.乾隆帝的诗文常被烧制在瓷器上.
乾隆粉彩一改康雍时的清新雅致,转而倾向精工细作、华丽繁缛,并且创制了灯笼式瓶、转心瓶等许多颇具巧思的新器型。这些变化与乾隆本人对粉彩器的喜好密切相关,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的乾隆记事档中留下了不少乾隆对粉彩器用途、形制、花纹等具体细节的要求。
粉彩是一种釉上彩装饰瓷,因其彩料中含有铅粉成分而得此名。粉彩需两次入窑才能烧造成功,在1300度以上的高温下烧成瓷胎,在出窑的白瓷上再进行画彩,随后将其放入700~750度的窑内进行二次烘烤后才能制成粉彩成品。由于粉彩在制作时其焙烧温度比五彩瓷略低,故粉彩要比五彩绚烂许多,色调以淡雅柔丽见长,在视觉上让人感觉更加温馨。
在绘画技法上,粉彩与明代及清初盛行的五彩完全不同,它一改瓷绘中的平涂法,改用具有层次变化的渲染法,能达到工笔画的艺术效果,观赏性(如图一)。在绘画题材上,粉彩瓷器中以花鸟题材居多,所绘花卉采用没骨画法,与同时期画坛画风相近,能渲染出花卉的阴阳向背、浓淡深浅之别,画面层次感丰富,有“花有露珠,蝶有茸毛”的评价。
乾隆粉彩一改康雍时的清新雅致,转而倾向精工细作、华丽繁缛,并且创制了灯笼式瓶、转心瓶等许多颇具巧思的新器型。这些变化与乾隆本人对粉彩器的喜好密切相关,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的乾隆记事档中留下了不少乾隆对粉彩器用途、形制、花纹等具体细节的要求。
乾隆皇帝对书画、诗词以及各类工艺品的喜爱达到狂热程度,对瓷器的偏爱尤甚。乾隆皇帝对瓷器的喜爱不仅停留在赏玩层面,甚至直接参与到瓷器制作中,对宫内制瓷诸事屡屡过问,其痴迷程度尤甚其父雍正皇帝。例如,乾隆常下谕旨,粉彩在制作前,宫中负责此事的大臣需先向皇帝呈画样或木样,待审定后,方可送交景德镇御窑场烧制(有关乾隆时期瓷器制作的木样、画样以及款识、题诗等样稿,在《清宫档案》中皆有案可查)。在乾隆皇帝的亲力亲为下,粉彩从单纯的日常生活用具变成具有陈设观赏、祭祀礼佛、品鉴把玩的多用瓷,这是宫中其他工艺品无法相比的。
乾隆时期粉彩瓷器在装饰方面有特表现技法。,从色地上看,除传统白地彩绘外,出现了十余种各色地粉彩。其次,在用料上,除粉彩外,还加用其他彩料,如青花和黑彩等;或与五彩、金彩、斗彩并施绘于一器之上。值的一提的是,粉彩瓷器出现之前,瓷器上的彩绘装饰均以平涂为主,虽然题材多样,但画面层次感差,画意表现颇受局限。粉彩成功借鉴瓷胎画珐琅的画法,在传统瓷绘彩料中掺入一种名为“玻璃白”的白色颜料,称为粉化,粉化后的彩料同一色调可以形成浓淡、强弱的不同色阶,使画面色调更加丰富,瓷器艺术表现力更强。在制作时采用了珐琅彩制作工艺中采用的轧道工艺和锦上添花技法。即在色地上用一种针形工具划出凤尾、卷草、卍字等纹饰(俗称“轧道”),再在这些纹饰上做绘画纹饰,清宫内务府记事档中称其为“锦上添花”(。这种工艺在晚清时的一些粉彩器上偶有运用,但精细程度远非乾隆粉彩所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