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老师教你如何辨别古钧窑瓷器的真伪
马未都(观复博物馆馆长):钧瓷是给我印象深的一个东西。我买的件藏品是一件用钧瓷残片镶成的挂屏。20世纪30年代的时候,河南禹县钧窑的窑址被发现,大量外国人都涌去,包括德国人、日本人,都去抢这个残片。钧瓷的残片可以打磨后,镶在腰带上,显示自身特别有钱。现在是把腰带镀上金,镶上翡翠,那时镶一块钧瓷就可以了。
【宋】 钧窑玫瑰紫红釉鼓钉洗
古钧窑瓷器的鉴定与鉴赏
瓷器早出现于东汉,至唐代时其制作工艺日趋成熟,逐渐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体系,并以“南越北邢”两大窑口为代表。但无论是越窑青瓷还是邢窑白瓷,它们的釉色都是单一的,非青即白,无一例外。古钧瓷则不同,一改汉至唐以来“南青北白”的单色釉发展脉络,以“雨过天晴泛红霞,夕阳紫翠忽成岚”的窑变效果,使中国瓷器开始进入五彩斑斓的时代。源于唐代的钧瓷艺术,于宋代迎来个瓷器烧造的艺术高峰,成为宋代五大名瓷(哥、官、汝、钧、定)之一。
古钧窑瓷器的特征
古钧瓷在器物造型上十分丰富,其器物造型上主要分为以碗为代表的日用器和以花盆、瓶、罐等为主的陈设观赏器。古钧窑瓷器的器物造型有钧瓷碗、盘、洗、碟、盆、觚、奁、钵、瓶、炉、罐、尊等。从数量上看这些器物造型具有不均衡性。如古钧瓷碗的数量可能占到整个钧瓷总量的一半以上,甚至更多;而古钧瓷罐的数量与之相比显得就比较少;尊和洗的数量更少一些,总之古钧窑瓷器各器物在造型上差异较大。
宋元瓷器是一个“惜釉”的时代,而古钧窑瓷器却一反常态,以厚釉为显著特征。古钧窑瓷的胎质稠密而非通透,且不精细,胎色泛灰,深色者几乎呈褐色,但胎骨坚硬。釉色为多次施釉,釉层肥厚、平静腻润,并时有流淌现象,且釉面常有扭曲的蚯蚓走泥纹。
古钧窑瓷器胎质细腻、致密、坚硬,在胎体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胎色种类繁多,胎色上以青、灰、褐胎等为主,常见的有灰白胎、橙色胎、黑胎、褐胎、灰胎、青灰胎、香灰胎、红胎、砖红胎、铁青胎等。从发掘出土钧瓷胎体的横截面上看,钧窑瓷器胎色多数为纯色,渐变色很少见。从窑口看,古钧瓷在胎色上有一定的规律性特征:如曾为北宋宫廷烧造瓷器的河南禹县钧台窑和八卦洞窑所出土瓷器的胎色基本以香灰和青灰胎为主,器胎色种类逐渐增多,有见串色、偏色等现象,这一点也是鉴定古钧窑瓷器与其他窑口瓷器的一个。
【宋】钧窑天蓝玫瑰紫釉棱口花盆
如何辨别古钧窑瓷器的真伪
,看其制作工艺。古钧窑瓷器从初创伊始的“唐钧”,历经宋、金、元,直至民国时期的仿钧都采用的是手拉坯工艺。这种工艺特征是器物的底部较厚,然后向上逐渐趋薄,器物的口沿处胎体薄。在古钧瓷器物的圈足露釉处还可以看到细密的旋纹,器壁薄釉处有轮指痕。现代仿钧瓷器有些是批量生产,它先用某种材料作成模具,然后用“注浆法”灌注成型。这种方法做出来的瓷器胎壁厚薄均匀,分量较轻,更有粗制滥造者,由于修坯不精细,在器物的两侧可以触摸到模具的接缝痕,这是作伪者拙劣的一种作法;聪明一些的则在器物的内部,如瓶类的瓶体内,人们不易察觉的部位,人为地粘些其他物质(如水泥)以达到古钧瓷厚重的感觉。或者在“注浆法”成型的器物内壁故意做出轮指痕,但仔细观察就可以看出与真正“手拉坯”均匀的指痕不同,仿造出的轮指痕不仅粗糙,而且每一圈与每一圈的轮指痕分布极不均匀。
其次,看其釉色和釉质。宋代钧窑瓷器的天青、天蓝、月白釉,匀净莹润,乳光内含,虽然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但由于中原地区地下水含量较少,土壤中的含碱量适中,所以无论是墓葬,还是窑藏出土的钧瓷,都很少有大块土锈粘结的现象。现代仿钧瓷不管是仿宋钧的造型,还是仿金、元时期的钧瓷的特征,其釉色多为天蓝釉,很少有天青、月白釉。作伪者为了使仿钧瓷达到与出土的古钧瓷相近的釉质,会刻意伪造土锈或作去浮光的处理,但其效果适得其反,给人的感觉是釉色发乌,不自然,其釉色会让人看后极不舒服。
古钧瓷釉面上的块状窑变斑为紫红色,仿品的窑变斑不是偏浅就是过深,其胎色也稍浅。由于古代胎泥淘练的工序繁复,所以胎质细腻致密,而现代钧瓷的胎泥淘练较为简单,胎质断面有时有杂质或产生孔隙。
古钧瓷真伪的辨别并不是朝夕之间就能够掌握的学问,它需要日积月累地不断学习、观察和揣摩,更需要经常了解现代钧瓷的发展状况及仿钧生产工艺变化的新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