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制瓷业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昌盛呈现出大发展的局面,大量瓷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在所有的窑口中,以邢窑和越窑受人们推崇。邢窑白瓷与南方的越窑青瓷南北对峙,共同代表了当时瓷制品的高水准,皮日休有《茶瓯诗》云:﹁邢人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坠,轻如云魄起﹂。李肇《国史补》记载:「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又可见邢窑白瓷生产规模之大,影响之远。此外,邢窑白瓷也作为地方特产向朝廷进贡。根据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邢窑窑址在今天河北省的内丘与临城县,其产品以造型规整,制作、胎质坚硬、釉色洁白为主要特征。
白瓷于隋代,成熟于唐代,唐人曾称颂当时制造的白瓷说:“大邑烧瓷轻且坚,好似美玉天下传。君家白碗盛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唐时白瓷的制作工艺可谓高超之极。邢窑白瓷在唐代与越窑产的青瓷同时著称于世,代表了唐代瓷器生产的两大主流。邢窑是中国早的白瓷窑址,白瓷的发明在中国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不仅结束了自商朝以来青瓷尊的局面,更重要的是为中国后世的花瓷生产尤其是彩瓷生产创造了条件。邢窑的白瓷产品精美,不论对中国还是对外国的物质生活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此件邢窑白瓷壶侈口长颈,前肩缘设短流,把柄有扣为穿系,肩部丰满,腹高而直,圈足,器形浑圆饱满,线条流畅,造型优美。该壶胎质致密坚硬,除足部外均施白釉,釉质均匀纯净,洁白光润,通体素净,盈润可人,底款刻有翰林款(如下),全器清素简洁,规整典雅,给人以既雍容饱满而又凝重大方的美感,为白瓷之佳品。
唐玄宗时,从文学侍从中选拔人才,充任翰林学士,专掌内命由皇帝直接发出的极端机密的文件,如任免宰相、宣布讨伐令等。由于翰林学士参与机要,有较大实权,当时号称"内相"。翰林学士称承旨。北宋时,翰林学士开始设为专职。明代,翰林学士作为翰林院的高长官,主管文翰,并备皇帝咨询,实权已相当于丞相。清代沿用明代制度,设置翰林院,主管编修国史,记载皇帝言行的起居注,进讲经史,以及草拟有关典礼的文件;其长官为掌院学士,以大臣充任,属官如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和庶吉士等,统称为翰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