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蓝(Cloisonne ),中国的特种工艺品之一,正名“铜胎掐丝珐琅”,俗名“珐蓝”,又称“嵌珐琅”,是一种在铜质的胎型上,用柔软的扁铜丝,掐成各种花纹焊上,然后把珐琅质的色釉填充在花纹内烧制而成的器物 。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间盛行,制作技艺比较成熟,使用的珐琅釉多以蓝色为主,故而得名"景泰蓝"。如果喜欢我的文章,可以在朋友圈转载分享此文!如果你有藏品想要出手,也可关注我的号: 阅读更多精彩的文章和索取更多藏品合作资料。
之所以称为“景泰蓝”
乃是因为在明朝景泰年间(1450~1457),
无论是在器形、纹饰、色彩等方面都已达到的艺术水平
尤其是蓝釉料有了新的突破
淡白微绿的天蓝,如琉璃般凝重的钴蓝
以及像蓝宝石般浓郁的宝蓝
均无一例外地用来做底色
形成民族特有的艺术风格!
色彩清新雅丽,给人以典雅的艺术享受。“景泰蓝”这个称谓先见于清宫造办处档案。清雍正6年(1728)《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记载:“五月初五日,据圆明园来贴内称,本月初四日,怡亲王郎中海望呈进活计内,奉旨……珐琅葫芦式马褂瓶花纹群仙祝寿,花篮春盛亦俗气。今年珐琅海棠式盆再小,孔雀翎不好,另做。其仿景泰蓝珐琅瓶花不好。钦此。”。现在虽然色彩品种大大增多,然而仍然使用以前的名字。因为景泰蓝已变为一种工艺的名称,而不是颜色的名称。
明清两代,景泰蓝在宫廷中兴盛了三四,是两朝帝王专享的御用工艺,被誉为“东方奇葩”。制作工序细分起来有100多道,相当耗费人力心力,无处不体现的尊严和,因而,古时有“一件景泰蓝,十箱官窑器”的说法。
景泰蓝以典雅雄浑的造型、繁富的纹样、清丽庄重的色彩著称,给人以圆润坚实、细腻工整、金碧辉煌、繁花似锦的艺术感受。它是集美术、工艺、雕刻、镶嵌、玻璃熔炼、冶金等技术为一体,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深刻文化内涵,具北京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之一。
景泰蓝的制作工序大致分制胎、掐丝、烧焊、点蓝、烧蓝、磨光、镀金7道,小的流程共有108道。而每一道小流程,又分为很多个细节。
近几年,收藏热催热了景泰蓝市场,景泰蓝的市场价值先逐步回升。拍卖市场上,景泰蓝拍价节节攀升。例如,2007年“掐丝珐琅胡人像”拍出6529万元;2008年“掐丝珐琅缠枝莲纹多穆斯壶”拍出9072万元;2010年“清雍正御制掐丝珐琅双鹤香炉”拍出1.29亿港元。景泰蓝作为传统中国宫廷艺术的典型代表,蕴涵尊贵、华美的艺术风格和特质.
画珐琅技术自传入中国后,在康、雍、乾三朝得以发展,三朝作品在造型、釉色、纹饰、落款等方面都各具特色。康熙时期的画珐琅器釉色亮丽洁净,纹饰以写生花卉及图案式花卉为主。雍正年间的画珐琅器器型制作工整,黑釉光泽亮丽,超过康、乾二朝。乾隆年间的画珐琅器装饰趋向”稠密”、“细致”的堆砌式,更多了中西合璧的装饰方式,工艺上出现了画珐琅与内填珐琅、掐丝珐琅等相结合的现象。
精细的工艺,
是对人心力和体力的双重考验。
毫厘之间的作品,
却需要几个小时,
甚至几天的时间。
点蓝,
是把各种颜料点涂在器物上。
师傅们不紧要洗净双手,
避免手上的油脂污染,
还要屏息凝神,十二分专注。
稍有不慎,
就会“崩蓝”,前功尽弃。
炉内温度高达600度,
极易灼伤
每一个步骤,
都有着外人不可知的
枯燥和危险。
“如果不是真的爱这一行,
是坚持不下来的。”
数古历今,中国足以承载礼之高度的国宝重器,也玉、瓷、锦、剑和景泰蓝这几种,而其中又以质沉、色艳、艺绝的国宝景泰蓝为尊。
1908年,光绪帝赠送给美国大白舰队的一套景泰蓝瓶和杯子。
早在1793年,大英帝国的使节团来中国进行文化交流访问,为首的使臣马戛尔尼,代表大英帝国将天文地理音乐钟献给了乾隆帝,作为回赠,乾隆赐给了他们一件宫廷景泰蓝。这次外交事件,正是景泰蓝以中国传统文化精粹的身份,成为国家外交重礼的开始。
LOT号 拍品名称 成交价(万) 拍卖日期
1309 清乾隆 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盌 15,132.00万 2006-11-28
2123 清乾隆 御制珐琅彩「祥云瑞蝠“开光式” 14,066.00万 2010-10-07
四季花卉“图纸搥瓶
0401 清乾隆 珐琅彩人物纹胆瓶 13,800.00万 2013-10-27
0188 清乾隆 御制珐琅彩“古月轩”题诗花石锦 11,548.00万 2005-10-23
鸡图双耳瓶
0417 清雍正 珐琅彩三阳开泰笔 9,890.00万 2013-10-27
0403 清乾隆 珐琅彩西洋人物纹 9,775.00万 2013-10-27
清康熙粉红地珐琅彩开光花卉碗 238,807,500 201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