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考古发现和史料记载,早的瓷碗是原始的 青瓷制品,基本形状为大口深腹平底,使用于 商周至 春秋战国时期直至今日。不同时期的瓷碗,其形状、釉水、纹饰是有着明显差别的。唐以前的碗,其型多为直口、平底、施釉不到底,基本无纹饰。唐代的碗器型较多,有直口、撇口、葵口等,口沿突有唇边,多为平底、玉壁底及环条形底,施釉接近底部,精制的产品施满釉,有简单的划花装饰出现。宋代碗其型多为斗笠式、草帽式、大口沿、小圈足,圈足直径大小差不多是口沿的三分之一。釉色多为单色,如影青、黑、酱、白等,纹饰用刻、划、印等手法,将婴戏、动物、植物文字形象绘在碗的内外壁或内底心上。元代碗型同宋代相比,表现为高大厚重,圈足多为内斜多撇,断面呈八字形。多采用印花、刻花装饰。明代碗多鸡心式、墩子式及口沿外向平折式,圈足较为窄细,大多采用画花装饰。
画花装饰技法用于碗上,自唐长沙窑起始,至宋磁州窑过渡,经元青花激发,到明代才真正兴盛起来。清代碗无论在哪一方面均胜过前朝,形状、釉色、纹饰更为丰富多样,工艺制作更为精巧细腻,素三彩、五彩、粉彩装饰的宫廷用碗更让人叹为观止。
古陶瓷陶瓷器的仿古之风,自宋代就已盛行。仿古的目的,有些是出于尊古法祖,传承发展前辈陶瓷技艺,有些是出于当时社会各人士的个人喜好,按需而仿,有些则是出于纯粹的商业目的仿而牟利。
鉴定古陶瓷一般有四大任务:辨真伪、断窑口、定时代、评价值。四项任务的首要是辨真伪。古陶瓷真伪的鉴定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一种是传统的经验鉴定,另一种是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古陶瓷进行鉴定的科技鉴定,第三种就是物质自然老化痕迹的微观鉴定。
我国地下文物众多,随着,规模的基本建设的开展,加之盗掘古墓、盗掘古窑址、古遗址、古窖藏的非法活动甚器尘上,大量的地下文物被挖掘出来,其中不少器物在历史上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如果单纯依赖传统经验,对众多的出土古陶瓷进行鉴定,显然是行不通的,因为在公立博物馆中有些根本没有类似的器物存在,从事古陶瓷研究、鉴定的们,连见都没有见过这些东西,就更谈不上对他们的研究。
虽然传统经验鉴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我们坚持认为科学的经验鉴定,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偏废的,也是任何的科学仪器所无法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