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里红是中国瓷器史上的一个特殊品种,无论是创烧时间还是工艺技术都与青花不相上下。然而青花瓷器自元代至今,历经三个王朝却从没有间断过,而釉里红却因种种原因不断停烧。
也正是因为釉里红瓷器的性,成就了它在中国陶瓷史上的特殊地位。历史上,元代、明初和清康雍乾是釉里红瓷器烧造的三个重要时期,而珍贵的釉里红瓷器却烧造于明代洪武时期。明初洪武时期,釉里红瓷器盛极一时。与元代相比,洪武釉里红在工艺技术方面均有所提高,其整体风格处于元代和明代永乐、宣德朝之间,同时也保留了一部分元代釉里红瓷器的特征。
洪武釉里红的绘画装饰纹样多以龙凤及四季花卉纹为主,花卉主要有缠枝牡丹、菊花、莲花和茶花纹,另外“岁寒三友”也较多使用。辅助纹有卷草纹、回纹、灵芝纹、蕉叶纹、变体莲瓣纹、海水纹等。但极少见洪武釉里红人物绘画。洪武釉里红立器的装饰纹饰中多使用的是器物颈部的变形蕉叶纹和足根部的莲瓣纹。洪武早期由于更多继承了元代风格,这种蕉叶纹和莲瓣纹是相互分开的,在洪武中后期蕉叶与莲瓣之间的距离是合并的,这也是区分洪武早期与晚期产品的特征之一。
正如洪武釉里红玉壶春瓶。玉壶春瓶又称玉壶赏瓶,是中国瓷器造型中的一种典型器形。流行地区广,沿用时间长,宋以后历代各地窑场均有烧制。它的造型是由唐代寺院里的净水瓶演变而来。洪武釉里红玉壶春瓶的造型亦不利于保存,它的底足及腹部比较厚重,颈部却显得略为纤细,仅有四五毫米厚的口沿更是薄弱、易受伤的部位。据统计,在各大博物馆和拍卖会上出现的洪武玉壶春瓶中,九成传世品有不同程度的损伤或瑕疵,其中95%的伤在瓶口,故宫博物院的一支同类玉壶春瓶便是佳例子。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世界艺术品市场掀起一股“洪武釉里红”收藏热潮,洪武釉里红的魅力如磁石般深深着吸引着世界藏家的眼光。在过去数十年中出现在国际市场的洪武釉里红玉壶春瓶,全美器仅有两件,一件绘缠枝扁菊纹,于1987年5月19日在香港佳士得举行的赵从衍收藏专拍中(LOT225)以1122万港币的成交价揭开了洪武釉里红官窑瓷器的天价序幕,目前为亚洲一座私人美术馆收藏。另外一件也是绘缠枝牡丹纹,于1988年亮相香港苏富比,即在当年创造了1705万港币的洪武瓷器天价记录,随后又于1997年在香港佳士得重新上拍,以2202万港币成交,后又于2006年再次亮相香港佳士得,这次拍卖也成为这只玉壶春瓶拍卖市场的后绝唱,以7852万港元的新记录被澳门永利度假村股份公司史蒂芬•永利博得头筹,并于2007年2月9日在澳门博物馆举行了捐赠仪式,将此件洪武釉里红玉壶春瓶捐献给澳门特区,由澳门博物馆作收藏及公开展出。
由于釉里红烧制的难度较大,呈色不稳定,烧成的几率非常低,因此现存的釉里红瓷器数量较少。存世量少,但是市场需求比较大,若有此收藏者有意向出手可与我取得联系。(一八零零二五一一七四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