埙是开口吹奏乐器,音色朴拙抱素为天籁,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埙的早期雏形是狩猎用的石头。有的石头上有自然形成的空腔,当先民们用这样的石头投击猎物时,石上空腔由于气流的作用而产生哨音。这种哨音启发了古代先民制作乐器的灵感,于是早期的埙就产生了。
陶制的埙是古代就流行的乐器之一,属于吹奏鸣响乐器,早在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时期,埙的演奏就很盛行,延续至今。埙在古代用陶土烧制的一种吹奏乐器,圆形或椭圆形,有六孔(现在有八孔,九孔,十孔,双八度等,六孔埙目前市场上不常见)。亦称“陶埙”。以陶制为普通,也有石制和骨制等。
古代重要乐器:
埙是我国古代重要乐器之一。3000多年前,我国古代依据制造材料的不同,把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竹、匏、木八种,称为八音。八音之中,埙占土音。在整个古乐队中起到充填中音,和谐高低音的作用。古人说:“正五声,调六律,刚柔必中,轻夺迷失,将金石以同恭,启笙竿于而启批极”。把埙看作与钟、磬一样,具有同等地位。
古书《尔雅》注:“埙,烧土为之,大如鹅子,锐上平底,形如秤锤,六孔,小者如鸡子。”
埙从一个音孔发展到三个音孔、五个音孔、六个音孔乃至八、九个音孔,经历了长达3000多年的漫长岁月,其本身也在不断地进行序列性的发展。对古代埙的测音工作,将进一步推进对我国古代音阶的形成与发展这一课题的研究
制埙名家:
方浦东(辑北京)、张有刚(北京)、张荣华(北京)、侯义敏(河北邢台)、王其书(四川成都)、阴占中(陕西)、陕拾叁(陕西)于连军(河北保定)、王建(河南黄河埙坊)、、李帅(河北张家口)、崔涛(广东珠海)、覃雄(广西南宁)、张科举(河北张家口)、谢亮(湖南娄底)赵海斌(醉卧兰亭 -吉林)张驷(大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