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经
章 黄金有价 玉无价
玉者,石之美也。至美,唯和田白玉。玉不琢不成器,玉乃自然之造化,工乃人文之精华,工玉结合,谓之玉器。器有大小美丑之分,亦有巫神王民之别。八千年浩瀚历史,九万里广阔天地,华夏子孙,千秋万代,无不与玉息息相关,故有“玉魂”之说也。
第二章
玉有灵性,非附会也。玉质温润,触之如婴儿肌肤,瞬间引起人的共鸣;玉色和畅,观之如静雅美人,顿时令人血脉喷张;玉声悦耳,听之如天籁之音,立即让你浑身舒畅。此等天赐神物,与人竟是如此和谐合拍,能不让人在把玩之余概叹其通灵神授矣。
第三章
玉为王,白玉为皇,反映的是人性贪婪。玉生自然,本无王民之别。之所以为王所用,是因为王权至上,凡有稀罕之物,皆揽享用。又因玉石资源匮乏,采之不易,雕琢亦难,成器成本之高,非凡夫俗子所能承受,故上古玉器皆为王器,是物权支配之结果也。
第四章
人道“玉有文化之分”,实则本末倒置。玉乃自然神物,种类之别,岂能知晓文化。故文化乃人附加其上,玉成了人类文化之载体。人是主动附加,玉是被动接受。故所谓“玉文化”,其实与玉无关。文化是人类的,玉是自然的,玉文化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偶合,而不是自然对人类文明的反映。
第五章
玉选人,实属偶然;人选玉,则为必然。人生于世,孤至极。茫茫宇宙,我人类生于地球,无奈之下,只得与自然为友。名为和谐相处,实则为自己寻找慰藉。故玉与人结缘乃人类情感之需而非玉所求也。
第六章
玉用于巫,是对神的敬畏;玉用于王,是王权淫威的结果。古人刻符求神,后人谓巫玉;古人赋型于礼,后人谓礼玉。可见,玉的称谓因用途而变也。
第七章
知荣辱而后做人,知好坏而后玩玉。古玉收藏不以数量论高低,唯求至上。何谓?质好乎?沁好乎?型好乎?工好乎?题材好乎?诚然,居其一可为。但能在之上,求稀,求美,能破历史记录,能填历史空白,此等稀罕之物虽一件足敌万件也。
第八章
古玉市场,满目疮痍。醒者笑醉者,醉者笑醒者,醒醉各自乐,黑白共乾坤。何时醉者醒?何时黑白分?但原有其时,玉界放光明。
第九章
网络论玉,始于汉龙,玉界高人多出其中也;其后,兴盛一时,因管理者缺乏胸襟气度,目光短浅,终至破落;如今,盛世人气尚可,但以逐利为重,古玉知识难以普及,久而久之,势必以讹传讹,新人入正道者寥寥矣。
第十章
天使与魔鬼仅一步之遥,古玉辩真假唯眼力而已。眼力不到者,以真为假,以假为真,乃是常事。本来也无可厚非,怕只怕眼力不济却不自知。眼力差者往往草木皆兵,唯以自己的认知范围看世界,诸不知世界何其大矣。
第十一章
美玉养人不无道理,悦目、悦心、悦耳、悦肤,悦神,五悦齐至,音乐可比乎?舞蹈可比乎?珍肴美味可比乎?或短暂可比,然能持久乎?
第十二章
自古崇尚白玉未可信也。以公元纪年为限,千年白玉甚少,后两千年白玉占比亦无优势。今人喜白玉,曰“白玉为皇”,实属附会也。
第十三章
古玉市场,青海玉仿古泛滥,鱼目混珠之作多矣。商周以降,有白玉“表如青海,质乃和田”,今已不见新出,概已绝矣。故见状如青海玉者,需细心分辨,不可因噎废食,否则会将真品当仿品也。
第十四章
灾至,玉碎人全,迷信也。即便如此,也属巧合。玉能,实则与暗示有关。正向暗示,不逊良药。人活一口气,地活一张皮,所谓“气”,除却活命之气外,更重要的是正直、进取、勇往直前之“正气”。美玉就是“人活一口气”的助氧剂。
第十五章
欲得美玉,先修自身。若无御玉之德,纵有美玉经手,也无缘得之。正所谓良禽择木而栖,美玉择德而居也。
第十六章
人若无德,必无美玉。即使借他人之眼强留美玉,也只能哗众取宠,不能得其灵魂而受益。
第十七章
古人云,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玉乃通灵之物,得之,养之,爱之、信之,久而久之,玉因人而润泽,人因玉而忠厚。人玉合一,相得益彰。回首细想,方明白她在精心呵护你的心灵,默默感化你的人格,此时,你才觉得终身离不开她了。
第十八章
人养玉三年,玉养人一生。人玉合一,相爱相依。到此境界,纵有山珍海味不足以迷醉,纵有仙丹妙药不足以艳羡。此时,你会感叹,人生得一美玉足矣。
第十九章
古玉天生血统。玩古玉你在感叹“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之余,你已不知不觉间和这些王公平起平坐。不仅如此,这些王公之玩物,通过时光隧道出现在你的面前时,又多了上天赐予的一份厚礼—美丽的沁色。此时的你,岂能是王公可比。
第二十章
古玉可、、,并非迷信,实乃良性互动之结果也。人将愿望、图腾、吉祥图案赋型或刻图于玉,其伴随人左右时,良好的暗示作用起到、定心、镇静等作用,加之“古玉显灵”的传说,使这种作用得到有效放大。心定则少祸,神定则安康、镇静则诸事顺遂。
第二十一章
古人治玉善于用线,尤以商周见长;至春秋一变,至东汉又一变也。战汉虽历期间,却风格突变,改重线而重型。汉末型线并重,线条细且流畅,谓游丝描。其后千余年,线条已不占主导地位。
第二十二章
玉器的演变,简言之,一为工变,一为形变。工变的背后是经济基础,形变的背后是上层建筑。工变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反映,形变则是统治者的意志要求和社会意识的自然流露。或为巫,或为礼,或为炫耀,或为实用,玉器承载了厚重的文化要素和时人审美观念。
第二十三章
知玉乎?知和田白玉乎?知商周战汉用何玉乎?知今人伪古玉之用料乎?不知,何以玩?何以藏?何以知真假?感觉乎?经验乎-唯心之也。以此可论玉乎?可教人乎?可以自居乎?
第二十四章
今人势利,以玉质论取舍,实乃目光短浅也。若古玉唯和田是取,则战汉以之七八将被遗弃;若和田唯白玉是取,又去古玉总数十之七八也。故古玉收藏首重玉材论愧对祖宗,有罪于子孙也。是以祖宗遗产,一珠一管不可弃也。
第二十五章
学玉如悟道,不在道本身,而在道之外也。故教你学工,小技也;教你认玉,小技也;教你辨识古玉之表象,小技也。技本有高低,若悟性不够,则学成难也。所谓悟性,即为道也,先知道而后学技,易成正果也。
第二十六章
只道是工艺,殊不知天壤之别。同为汉玉,曾侯乙玉用料之精,工艺难度之大,盖天下莫能比也;南越王玉艺术水准之高,天下瞩目;中山国的玉座屏,瑰丽神奇,到了极点。可见,王室用玉并非玉工统一制作,而是王侯割据自成一体。
第二十七章
古人是天生的艺术大师。红山玉器的抽象手法让人叹为观止,殷墟玉器的剪影工艺令人称奇;及至战汉,龙飞凤舞,张扬霸气,又将古人具象与抽象的艺术思维发挥得。
第二十八章
春水乎?秋山乎?美景乎?非也。猎杀场面让人触目心惊。猎者,鹰鹘也,辽金元人宠爱之物;被猎者,天鹅、麋鹿也,汉人吉祥使者。以鹰鹘逐杀麋鹿天鹅赋型于玉者,实乃暗喻“以小博大”、“逐鹿中原”之政治意图也。
第二十九章
玉之发现,源自于对美的感知与认识;玉器之产生,源自于对美的创造与再现。美是贯穿玉器发展史的主线。故玉器收藏,需要关注的是美,需要理解的是美。理解了美就理解了古人,理解了那段历史。
第三十章
古玉有七美,精光内蕴之美,肌肤相亲之美,吉祥寓意之美,盘变通灵之美,材坚沁变之美、工巧型致之美,稀有奇特之美。古玉有四可四不可,可遇而不可求,可亲而不可辱,可读而不可问,可市而不可欺。概玉缘玉德之所故也。
第三十一章
玉有千百种,工有千百种,型有千百种,纹有千百种,沁有千百种,千百种组合,无数种结果,辨之何易?概“神仙难断寸玉”之所故也。固然如此,尚有规律可循。难者乃在于人也,人有千百种,素质各不同,面对古玉之千百种组合,得真谛者能有几人矣。
三十二章
变者,人之感觉也;不变,古玉之真赝。感觉源自认知,认知愈深愈近真实。主观认知乃是表象,客观认知才是本质。今人玩玉多求主观认知,诸不知其害大矣。故以客观认知为尺度衡己所藏,方得真谛也。
第三十三章
古玉藏家乎?古玉鉴定家乎?古玉理论家乎?何以衡之?头衔乎?认可乎?百姓认可乎?非也。认可者,古玉也。无论其多大头衔,无论其名声多大,倘若所藏所玩多为赝品或真赝不分,其头衔何用?其名声何用?或可忽悠一时,终将在历史中成为笑料。正所谓“人鉴玉三分准,玉鉴人”也。
第三十四章
可罪己,亦可罪人,但不可罪玉。罪玉者,有违玉德也。今有三类人,大罪于玉,吾辈当口诛笔伐之。一类身居玉界要职,颠倒黑白,混淆是非者;一类打着学者旗号,替伪古玉摇旗呐喊者;一类神通广大,头衔颇多,以古玉赝品忽悠天下者。此三类人皆玉界狂魔。有其在,玉界难分黑白矣。
第三十五章
古玉鉴定,不可以料断,不可以工断,不可以沁断,不可以纹断,不可以型断。型料工沁纹,需综合考虑。即便如此,尚需三思。固然玉非因人而异,实乃人之鉴玉水平有别也。
第三十六章
古玉鉴定,不可以武断,不可以臆断,不可以故事断,不可以一眼断,不可以不上手断,盖古玉之状态千差万别,世人能识之挂一漏万也。武断势必犯错,臆断则无根据,故事断实在荒唐,一眼断非玉圣不可为也,不上手断仅可参考而已。
第三十七章
古玉鉴定,需用美学之眼光,哲学之态度,政治经济学之观点;需知历史之脉络,地理之概念,人文发展之背景。知古通今,博学多才,方才游刃有余。主要的一点,需有玉之美德,方能得之,识之。盖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玉互赏,共性之所同也。
第三十八章
古玉鉴定,须以虔诚之心,敏锐之目,兼听之耳,慎言之口,辩证之思维,方能为之。心不诚则目虚,目不锐则脑浑,不兼听则将黑白颠倒,不慎言则可能断真为假、断假为真。其中,重要的是辨证思维,不能辩证,则如坐井观天。总是把没有见过的,或是出土古玉没有的统而否之。诸不知,即便是出土古玉也是花样百出、不断翻新也。
征集范围:
中国书画:历代着名画家及名人绘画,岭南名人书画及当代书画;
中国陶瓷:历代陶瓷,以元、明、清为主,宋瓷为佳;
翡翠玉器:明清玉、高古玉、近现代玉器,要求玉质佳、雕工巧、皮色好为佳。
杂项:历代文房用品、紫砂、印章、牙雕、砚台、古籍善本、金银器等;
市场部负责人:李经理
征集单位:云南中古世纪拍卖有限公司
咨询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