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期的不同钱币类型也不相同,先用的是铜钱,然后是铁钱,还有铅钱和银元等。
先说铁钱,即以铁为币材的古钱币。铁钱铸币始于汉代的公孙述,传世有铁半两、铁五铢等。当时铁钱和铜钱的比价是二文当一文,任肪诗中有“铁钱两当一”之句。唐代开元钱币中也有铁质的。五代十国中铁钱较多,如后梁的“开元通宝”大铁线、后唐的“乾封泉宝”大铁钱、后晋的“天德通宝”大铁钱。铁钱使用多的是两宋时期,主要流行于四川地区。清咸丰四年(1854年)也曾铸造铁钱,其面额有当五、当十、当千几种,由于铁钱价低质劣,造成了严重的物价上涨。咸丰七年,北京商人罢市,拒用铁铁,九年,朝廷停止铸造,铁钱寿终正寝。
铅钱,也就是以铅为币材的古钱币。这是在国力不足的情况下铸造的,与铜、铁币同时流通。史书记载,早的铅钱是五代后梁贞明二年(916年)闽王王审知所铸的“开元通宝”。其后,南汉乾亨二年(918年)等“乾亨重宝”,以十枚当铜线一枚。清咸丰四年(1854年)曾铸有大小铅钱,有制钱、当十、当五十、当百、当千等几种,引起严重的物价上涨。七年停铸。
银元,又称洋钱、大洋等,大型银币的通称。银币的铸造,始于九世纪的欧洲。十六世纪,西班牙殖民者在属地墨西哥大量铸造,后很多资本主义国家效仿。明万历年间流入到中国,故称之为洋钱,又叫鹰圆。我国自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开始自己铸造,称之为“乾隆宝藏”,光绪十年(1884年),吉林机器局用机器制造,铸文“光绪元宝”,背面铸蟠龙文,俗称“龙洋”,其后各省相继仿造。宣统二年(1910年)颁布《币制则例》,宣布采用银本位制,定国币单位为圆。铸造的银币名“大清银币”,后因清朝被推翻而未实行。民国元年(1912年)开铸有孙中山半身侧像的开国币:1914年又铸造袁世凯头像的银币,俗称“袁大头”,重七钱二分,成色为890‰。1933年国民党又铸有帆船图案的银元,俗称“船洋”,重26.6971克。1935年,国民党实行法币政策,禁止银元流通。抗战后,因通货膨胀,银元又开始流通。
不同时期的钱币价值也不同,如果您有古钱币可以跟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