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1866-1933),为“珠山八友”,字:碧珍,别号:陶迷道人,斋名“匋匋斋”。生于1886年,卒于1933年。祖籍安徽,后迁居江西新建县。幼年曾读私塾,酷爱绘画。“珠山八友”之中,画粉彩人物必属王琦。王琦善绘粉彩人物,也是的“月圆会“初组建之人,王氏粉彩人物在我国陶瓷绘画史上了一代先河,领风骚,可谓是民国粉彩人物画之开山鼻祖,影响了近代陶瓷近一个世纪的文人瓷画风。
瓷板画出现在明代中期,几来,它在陶瓷艺术与绘画艺术的边缘获得了发展空间。特别是民国初期的“珠山八友”,他们以瓷入画,用胎作纸在瓷板上彩绘,创造了秀美而大气、宁淡而悠远的新粉彩。粉彩瓷板画汲取了中国画的营养,所绘形象无不栩栩如生,精美绝伦,将中国的陶瓷艺术推向了更高的境界。
民国初期,瓷板画创作艺人云集江西景德镇。1928年的一天,一位客商找到瓷板画艺人王琦、王大凡,想预订一批风格迥异、质量的瓷板画。于是乎,两人盛邀邓碧珊、汪野亭、何许人以及程意亭、毕伯涛、刘雨岑六人,务必请每人绘一幅瓷板画。画作完成,众人观后大开眼界,叹为观止,纷纷请这八位高手继续创作。这样一来,八位干脆成立了一个研究团体性质的瓷艺社,取名“月圆会”,意思是祝愿“花好、月圆、人寿”。同时相约每月的月圆之日相聚珠山,以画会友,以会聚友,切磋画艺。因历史上珠山是江西景德镇的别称与象征,故大家尊称八位为“珠山八友”。
所谓“珠山八友”事实上并非实数,而是泛称。指的是以王大凡、王琦、何许人、汪野亭、徐仲南、邓碧珊、毕伯涛、田鹤仙、程意亭、刘雨岑为代表的十位绘瓷名家。王琦(1884—1937),作为“珠山八友”的人物,他在汪晓棠和潘匋宇等人的影响下,先与王大凡等人发起和组织“景德镇陶瓷研究社”,后又于1928年与王大凡等人组成艺术团体——“月圆会”,借此抒发胸志,以瓷会友。作为“八友”,王琦的陶瓷艺术成就自然值得人们关注。他的人物瓷画在当时是树一帜,并且带有强烈的文人色彩。他不仅继承了乾隆以来粉彩的传统技法,而且娴熟地将西洋的光影、明暗等表现技法糅合在瓷画中,既有立体感,又有新鲜感,更富有时代感。由于他的瓷版画像技术高超,声名显著,被时人誉为“西洋头子”。王琦的艺术成就还表现在他具备了文人画家的文化素养,诗、词、曲、书法、绘画等都擅长。正是这些综合素质,使得他在晚年开始变法——形成自己的面貌。线条变得浑厚而简练,特别喜用中锋表现,与题记的草书表现形式相得益彰,统一中求得变化。王琦对中国陶瓷艺术发展功不可没,影响至今。
此件渔翁瓷板画四条屏为四件一套,以“渔翁孩童”为题材。图中老者头发蓬松,有带蓑帽者,有结发者,嘴角上扬,髭须飘飘,形象逼真。孩童或站、或坐、或蹲、或跑,生动活泼,稚趣可爱。作品粉彩用料考究且鲜艳浓厚,人物造型不但生动写实,表情及性格刻画也极富民间朴实生活特征。其衣褶纹路、旁草木山石、或水波粼粼,写实感极为强烈,运转自如。人物比例准确,设色淡雅,头部用淡墨勾勒轮廓,面部以淡赭色烘染,笔简意赅,生动传神。人物五官善用光影方法,明暗对比,其线条放达而又饱满,彩分五官肉色、面部阴阳,用没骨画法画人物头像及手足部位。此作在取材、构图、设色上别具一格,把西洋画风吸收进陶瓷艺术创作中,整个作品将诗、书、画、印融为一体,是一件有情趣、有生命、有新意的艺术品。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