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元原本来自于外国,而我们又称老外为洋夷,所有我们就称他们的钱为洋钱了,早就是西班牙的“本洋”,再接着是墨西哥的“鹰洋”,后就是我们自己的“龙洋”。这些钱统称为“大洋”。
详细过程:
中国自1436年起采用银铜货币体制,主要货币为白银。中国使用的白银多铸成锭状,以重量(两)为单位。至明、清与西方贸易,从外国流入之白银多为铸造成硬币之银圆。早期的银圆多为西班牙在墨西哥铸造之西班牙圆,在中国被称为“本洋”。后来输入的银圆则有墨西哥立后铸造,有鹰为标记的“鹰洋”。二者的重量成色一样。银圆在中国逐渐受所欢迎,间接影响清控制经济的能力。于是清在光绪年间起亦开始以接近的重量、成色铸造银圆。清的银圆因为上有蟠龙像,因此被称为“龙洋”。各式银圆被称为“大洋”。
洋钱是清代对外国流入的银铸币的称谓。又称番钱、番饼。外国银币流入中国,始于明朝万历年间(1573~1619)。欧洲是早铸造银币的地区,远在9世纪就有银币出现,但大量铸造则是在16世纪西班牙殖民主义者墨西哥之后。西方殖民主义侵入东方,用银币来换购中国的丝、茶和其他土产。在多达数十种流入中国的外国银币中,西班牙本洋和墨西哥鹰洋以数量大、流通广而,并一度成为中国市场上重要的流通货币。
洋钱流入中国后,因其按枚计值,便于应用,民间使用日益广泛。缴纳钱粮和商贾交易,都普遍使用洋钱。甚至有先将银两兑换洋钱,再将洋钱兑换制钱使用的情况。它与中国银两和制钱的比价也逐渐上升。1833年(道光十三年),洋钱一枚,通常可作漕平七钱三分,价昂时可作七钱六分; 1837年时可换八钱一二分。每枚洋钱所值制钱, 1814年为七百二三十枚(粤、闽一带)至八百余枚(江浙一带),1843年为一千三百文,50年代为一千四五百文,1855年(咸丰五年)昂至一千八九百文, 1857~1858年后才有所回跌。
终清一代,流入的外国银币估计约为十一亿元,其中墨西哥鹰洋占有数额较大,约为四五亿元。光绪中叶,中国自铸银元后,流入的数量稍受影响。1914年颁行《国币条例》,铸造镌有袁世凯头像的银元。它在成色、重量方面比清朝自铸银元更合标准,因而在中国城乡广泛流通,鹰洋居于重要流通货币的地位才有所改变。以后洋钱或由于移运出口,或被熔化,数量日渐减少。
为区别,本国铸造的叫现洋,大洋。虽然叫“洋”已经完全不“洋”了。
我司业务范围:
1:各代陶瓷:宋 元 明 清 民国瓷器,清三代官窑为主,粉彩瓷器 青花瓷 彩釉瓷 珐琅彩瓷器 单色釉瓷等
2:各种玉石:明清玉,明清翠,田黄石,翡翠石,和田玉石,鸡血石,玛瑙石等
3:名人书画古籍 :历代名人字画,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书法,古籍,拓片等
4:各种铜器 :西周铜,春秋铜,铜镜,佛像等
5:杂项 :历代名人文房四宝,紫砂,金银器,陨石,朝珠,钱币,邮票等
古玩鉴定拍卖联系:(同)
公司地址:公司地址: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宝安中心超卓宝中时代广场A座1701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