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首纹玉镯高2.65、直径8.2、孔径6.1厘米,玉质沁为灰白色,镯体宽厚,整体作宽扁的环状,内壁平直,外壁等距离浮雕4个凸面,利用外壁的宽平面琢刻同向的“龙首”形图纹,并延伸至镯体上下端,组成立浮雕法于环体的外侧,为宽扁嘴,露出平直的上唇和牙齿9-10枚;上唇两侧琢出圆形凸起的鼻孔,宽扁的鼻部与上唇平齐;上端与鼻孔相应的部分琢出一对圆突的眼球,外饰一道圆形的眼圈,两眼上方用阴线刻出一对类似触角的短角,颇似鹿茸;短角之上以浮雕显现近方形的两耳;眼、鼻之间阴线刻双线菱形图案,菱形正中阴线刻小椭圆形,整个纹饰图案饱满而有灵气。另外,纹饰侧面还用很浅的浮雕和阴刻线条表现深而长的嘴裂以及鼻和头部的侧视外形。按照平面加以侧面细品图像各部,眼和牙似牛或鹿,鼻如猪,角和耳则非牛非鹿,似为各种动物的综合,与我国传统观念中龙的形态颇为相似,因此定名“龙首纹”。(同步)
体的、首尾相衔排列的龙首图纹。龙首图像以良渚文化玉器上早出现的纹饰,且主要见于良渚文化早中期的环、镯、璜、管以及锥形器等少部分玉器的外缘,个别也见于出土的圆雕玉器,早期一度是良渚文化玉器上的题材纹饰,以后经逐渐演变而终演化为兽面纹,与神人兽面纹一并成为良渚文化中晚期玉器行的主题纹饰,也是良渚文化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纹饰。(同步)
龙首纹是玉镯的功能是良渚文化玉器中使用功能界定较为明确的装饰品之一,考古出土位置也相对固定于墓主两侧的手腕和手臂部位,其使用佩戴应与现在的习惯接近,而玉镯体量更是良渚文化装饰玉器中单件体量较大社会地位的人才能拥有玉镯,考古发掘亦证明了这一点:平民墓葬中几乎没有玉镯出土,只有平民墓地中相对等级规模较高的墓葬中或有出土;大中型墓一般都有出土,大型墓出土一件至数件不等,此件龙首纹玉镯即出土于祭坛与显贵者墓地复合遗址瑶山遗址。因而,玉镯不仅是用来装扮和美化,同时也是身份、等级和地位的标尺,是一种具有一定世俗功能的装饰玉器,其中尤以刻纹玉镯为甚。(同步)
的一种。由于良渚文化社会普遍对玉器狂热追求,但玉矿资源却相对有限,这一矛盾决定了只有具有一定1、当玉镯表面有灰尘、污物时,可用细绸布轻轻抹试,有油污时,可用洗洁剂或温碱水冲洗干净,风干后用脱脂棉蘸少量的茶油或花生油均匀擦涂各个部分,便可恢复原来的光泽。(同步)
2、玉器首饰忌干燥高温,应避免在阳光下曝晒或长期置于高温环境之下。玉器通常质地细腻,但遇秋冬干燥或炎夏酷暑时,表面易变得干燥、暗淡,因此对玉器首饰讲究以“油养”为主,由于人体分泌的油脂保养,可经常配戴,也可以保存在温润的环境之下。(同步)
归纳起来有三点:一是忌硬碰硬,避免受损;二是忌高温曝晒,以免失水、干裂失色;三是经常佩戴。(同步)